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报告(No.2)

书 名: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报告(No.2)
英 文 名: ASSESSMENT REPOR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YIELD LOSSES IN CHINA (No.2)
作 者: 张祖强 周广胜 副主编 ; 矫梅燕 主编
I S B N: 978-7-5097-9974-1
丛 书 名: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
出 版 日 期: 2017年1月

中文摘要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有加重趋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减灾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一直是农业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气候变化又给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一些新特点。本报告重点评价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及其气象灾损,为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主要结论如下。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趋势1961年...展开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有加重趋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减灾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一直是农业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气候变化又给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一些新特点。本报告重点评价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及其气象灾损,为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趋势

1961年以来,全国高温事件趋多,低温事件显著减少;年均与各季霜冻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年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强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得暖时更暖、旱时更旱、涝时更涝。

2.干旱演变趋势

1961年以来,全国农业干旱灾害发展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成灾率平均达56%,且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的北方旱灾影响程度与增速均明显大于南方。全国旱灾呈从南向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耕作区总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面积的69%,为旱灾频发区。

3.小麦涝渍演变趋势

冬小麦涝渍呈增加趋势且生育后期灾害强度增加更明显。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涝渍多发于苗期、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而少发于孕穗期,但变化趋势不同。1981~2010年冬小麦涝渍除拔节期外均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不仅发生灾害的趋势明显增加,而且灾害强度也显著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涝渍均呈南部多、北部少的分布格局。

4.水稻高温热害演变趋势

水稻高温热害增加趋势明显且重度灾害显著增加。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1961年以来高温热害均呈增多趋势,特别是1981~2010年重度高温热害增多趋势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呈西南部和东部多、中部和中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少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

5.低温冷害演变趋势

1961年以来,低温冷害总体呈减少态势,但1981~2010年低温阴雨呈增多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低温阴雨和晚稻寒露风均呈减少态势;低温阴雨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寒露风呈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寒露风减少态势明显,呈东西部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低温阴雨增多态势明显,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东北地区水稻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中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春玉米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东南部和西南部少、中部和东北部多的分布格局。

6.霜冻害演变趋势

1961年以来,霜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有加重趋势。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冬小麦苗期霜冻害,霜冻天数均呈减少态势;黄淮海地区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冬小麦发育提前使得霜冻害并未因霜冻天数的减少而减轻,部分地区甚至有加重趋势。东北地区春玉米乳熟期多发霜冻害,苗期少发霜冻害,但二者均呈减少态势;苗期霜冻害呈东部多、南部和北部少的分布格局,乳熟期霜冻害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但在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地区,霜冻害有增多趋势。

7.玉米气象灾损评估

1981~2012年,春玉米主产区(黑、吉、辽)气象产量的波动幅度和灾年平均减产量明显大于夏玉米主产区(冀、鲁、豫),春玉米主产区灾年平均气象减产率(10.7%)明显大于夏玉米(5.3%),春玉米比夏玉米面临更大的灾损风险。灾年玉米单位面积减产量较高的省份是辽宁和青海,吉林和辽宁的玉米减产总量最大,辽宁、天津和黑龙江的灾年玉米气象减产率较大。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以及南方的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等地是玉米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

8.冬小麦气象灾损评估

1981~2012年,全国年均冬小麦趋势产量为3237 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3%,最大达6.5%。宁夏、安徽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宁夏和西藏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河南和山东的气象减产总量较大,宁夏和甘肃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冬小麦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北方冬麦区,宁夏、甘肃和贵州等地是冬小麦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

9.一季稻气象灾损评估

1981~2012年,全国年均一季稻趋势产量为6399 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1%,最大达6.5%。江苏和四川的一季稻减产总量较大,河南、陕西的一季稻气象减产率较大。一季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吉林、黑龙江等北方水稻产区和江苏、安徽、四川等南方水稻产区。吉林等地是一季稻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

10.双季早稻气象灾损评估

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早稻趋势产量为5299 kg/ha,呈弱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2%,最大达5.9%。安徽、湖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湖北和云南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江西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安徽的气象减产率最大,最大气象减产率达32.6%。双季早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安徽、江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其中安徽是双季早稻气象灾损的高发区。

11.双季晚稻气象灾损评估

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晚稻趋势产量为4990 kg/ha,呈明显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3.2%,最大达10.5%。云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最大,云南和广西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湖南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云南和海南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其中云南最大气象减产率达8.9%。双季晚稻与早稻的种植区域基本相同,但由于种植时期不同,气象灾损的风险区也不相同。双季晚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

1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增产增收与粮食安全这一重大国家需求,基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分析,针对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及不同粮食主产区,本书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的具体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播种期,合理避减灾害危害;第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灾害类型变化的影响;第三,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提升防旱避险水平;第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第五,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管理,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收起

文章列表

总报告

专题报告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方法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