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根据近两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有关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的谈判进展总结了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小岛屿国家联盟、最不发达国家集团由于自身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小,极力推动建立相关的国际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其他国家出资的原则要依据历史和现实排放量的大小、减排力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支持建...
本文回顾近年来与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国际决议及谈判进展,综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2015气候协议”的利益诉求和建议,对适应议题谈判走向进行了初步分析:一是强化现有机制的职能,加强机制间履行职能的协调;二是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提供资金和技术的义务,而全球适应目标和加强损失与危害应对的关键问题涉及利益复杂,难以预判。
技术开发与转让是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坎昆气候大会以来,气候技术谈判已在框架行动、技术机制建立等程序性事宜上取得了持续的进展,但技术谈判在实质性推动技术开发与转让行动方面进展甚微。德班平台谈判下,技术机制的内部治理,与公约内、外其他相关机制安排的联系与协同,技术机制在推动技术需求评估结果实施方面的政策作用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启动“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准备工作,基本上确认了各国“自下而上”自主提出减缓目标的规则。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一规则不利于实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评估报告对全球减缓提出的要求,但从政治上看,这一规则有利于吸引全球各国的广泛、平等参与。然而从全球治理机制的角度看,这一规则并不完全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该书介绍了气候智能型农业理念提出的国际环境,研究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论依据和国际经验,深入探讨了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总体构想,重点研究了对内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对外推动积极进取的农业贸易发展战略的形势及具体对策,并在战略措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为我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界,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进行了重大外交战略调整。之后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人权活动,在国际人权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一年来,中国在与国际人权条约机制的合作、与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合作、参与国际人权对话和人权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2009~2010年,...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将在2015年达成新协议,中国面临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的国际压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走向一个新的纪元。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势力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现在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趋势的变化、国际合作新形势等方面。与此同时,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愈加紧密地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包括雾霾治理、...
本文分析了国际机制与重叠国际机制,首先进行了机制的哲学解读,接着分析了国际机制,包括概念与内涵、机制要素分析和邻属概念的区分,最后探讨了重叠国际机制的相关问题。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