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青海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22  编辑:陈亚丰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提升枸杞产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助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结合我省枸杞产业发展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推动“四地”“五个示范省”建设,以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产业富民、和谐共生为目标,助推乡村振兴,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枸杞产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把枸杞产业打造成青海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名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科学利用,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发展。加快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激活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立足高原谋发展,面向全球拓市场,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国际枸杞产业新格局。

———坚持突出特色、回归本源。发挥青海高原地域优势,挖掘青海枸杞特色禀赋,坚守药食同源,利用优势、提升价值,推动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打造“中国有机枸杞产业先行示范区”,建设100万亩枸杞基地和国际国内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建设严格的枸杞产业保护体系、高效的枸杞产业经济体系和特色的枸杞产业文化体系,实现枸杞产业“一区双百三体系”发展目标,创新链基本形成,产业链拓宽加长,利益链延伸扩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枸杞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彰显。

二、主要任务

(四)保护枸杞资源。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统筹协调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严厉打击破坏枸杞资源行为,严格保护100万亩野生枸杞天然林资源,建设30万亩野生枸杞保护生产基地、省级野生枸杞保护区、基因库、种质资源圃和良种培育基地。每五年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禁止在耕地上进行枸杞种植、育苗等项目建设。对已占用耕地进行枸杞种植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逐步完成整改调整。

(五)提升基地质量。以“一核两带两盆地”(诺木洪核心区、祁连山国家公园枸杞带、昆仑山国家公园枸杞带、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为重点区域,确保枸杞种植区域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通过更新改造和有机转换等方式,发展提升70万亩种植基地,其中,建设30万亩有机基地。坚持以水定地原则,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严格控制和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增加有机肥使用,推广科学防控技术,落实塑料覆膜回收要求,实现产业“绿色有机”。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园提档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产业园防护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健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土壤监测、有机种植、果实采摘、产品研发、功能开发、品类创新、精深加工、安全生产、仓储物流、冷链运输、过程追溯、质量监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科技支撑、咨询服务、培训指导、文化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农药肥料投入品管理、科学防控有害生物等的完整产业链系统。促进产旅融合,开展枸杞基地自然体验、生态教育、产地旅游,推动枸杞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和带动效应。

(七)壮大市场主体。按照“做大做强、扶优扶精”理念和“育龙头、连基地、建机制、带农户”思路,加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特色突出、产加销一体、市场竞争力强和辐射带动力明显的龙头企业。引导枸杞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订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联合重组,发展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和加强产业发展协会。打造2家以上上市公司,建设10家以上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八)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按照“1+N”即“区域公用品牌(青海枸杞)+企业自主品牌”的运营模式,建设“青海枸杞”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打造“生态有机、高原绿色、健康养生”为特色的知名枸杞品牌。建设中国“有机枸杞之乡”。支持企业和协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强企业商标品牌,培育注册国际品牌。抓好有机基地认定、有机产品认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九)健全营销体系。在格尔木市建设有机枸杞交易中心。融入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按照“互联网+”“店面+电商”模式,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引导产销对接,实现枸杞线上线下高效流通。支持市场主体加大订单生产和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和增加收入。鼓励和支持省内加工企业、医院、商场及个体经营户消纳青海枸杞。建立产品价格分析和发布机制,防范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

(十)强化质量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引导,加大对全产业链监管。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企业、基地分级负责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市场监管责任,完善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制度,提高质量管控水平。建设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的青海道地药材(枸杞)检测平台。利用“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枸杞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十一)高效利用资源。坚持大众消费品和高端产品并重,加大红果枸杞、黑果枸杞产品和品类创新研发力度,丰富枸杞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产品种类。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鲜果直接利用和干果转化加工。到“十四五”末,枸杞鲜果直接利用率达到10%以上,鲜果加工率达到20%以上,干果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充分利用枸杞枝、叶、根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5处枸杞废弃枝叶加工利用基地,生产饲料、燃料、肥料等“枸杞三料”产品。支持林下养殖、种植,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十二)健全标准体系。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围绕枸杞全产业链,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鼓励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支持协会和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提高标准执行率,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生产加工经营枸杞。

三、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青海省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提升省州县级相关部门枸杞产业发展指导管理意识和水平,由省州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履行牵头抓总职责,负责枸杞产业发展指导和管理工作。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强化省州县级枸杞产业发展协会作用。加强省际间枸杞产业交流合作。编制《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引领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相关地区和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动任务落实(详见附件)。

(十四)加快科技创新。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所为基础,加强枸杞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将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纳入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发挥企业科研创新主体作用,按照“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专业人才”模式,建设科研基地。支持省内外专家承担枸杞产业指导、研发等任务,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在创新种质资源、新产品研发和基地机械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破解机械化采摘、枸杞根腐病防治等技术瓶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省内高校相关枸杞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培养研究型、生产型、经营型、技术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大合作交流和技术利用,柔性引进科研团队和专家人才。加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

(十五)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等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区县级政府建立健全农药化肥定点供应、统一使用机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完善预警机制,强化有害生物检疫御灾、监测预警、科学防治等工作,及时提供市场动态、新品种、新技术、灾害预警及生产资料供求等信息。严格落实“两证一签”制度。强化科技特派员的重要作用和企业的主导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各类服务。进一步完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准确反映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十六)强化政策扶持。实施枸杞资源保护、种植基地、优良种苗繁育、现代加工、交易市场、品牌建设、循环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科技创新等十大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设备设施更新换代,重点支持研发采摘机械等设备设施。将符合条件的枸杞机械纳入农机具补贴品目范围,按照种植者意愿将枸杞种植纳入营造林计划,枸杞林纳入森林保险范围,健全完善统防统治制度并加强监管。推动枸杞林“三权分置”改革政策落实,鼓励和支持枸杞林地经营权流转和托管服务。

(十七)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各项税费优惠减免政策。落实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引导和鼓励省内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对枸杞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枸杞贷”“青杞贷”,缓解枸杞产业融资难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枸杞产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枸杞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推进枸杞林地经营权流转融资。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缓解企业、农户因资金不足压价销售枸杞问题。发挥青海省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作用,省内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枸杞农户、企业发放贷款形成损失或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形成担保代偿损失的,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

(十八)加大财政支持。将枸杞资源普查、野生枸杞资源保护、有机枸杞基地建设、有机基地认定、品牌建设、精深加工、技术培训、青海道地药材(枸杞)检测平台建设和省级枸杞资源保护区、资源圃、基因库、种苗基地建设等纳入省级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补助范围,通过统筹既有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及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的企业,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奖励。省级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枸杞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十九)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枸杞产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协会、企业党建工作,强化廉政建设,积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建立企业家参与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机制,激发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中的活力。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二十)扩大宣传推介。依托大美青海、国家公园、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等生态名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青海枸杞地域、生态、资源、品质、有机和文化等“六大”特色优势,引领形成“青海枸杞、生态有机”“世界枸杞在中国、有机枸杞在青海”“有机枸杞故乡、有机枸杞之乡”“生态枸杞源地、有机枸杞基地”等共识,发布青海枸杞白皮书,加大青海枸杞品牌宣传力度,提升青海枸杞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扩大和深化产业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利用国内外大型展会和省内“青洽会”“生态博览会”等平台,支持企业举办或参加“青海枸杞”博览会、产销对接会等各类展销活动,积极利用对外交流渠道宣传推介枸杞产业,力促青海枸杞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升青海枸杞国内国际知名度,推进枸杞产业国际化发展。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青海省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分工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内容时间:2021-12-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