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河北
河北省“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2016~2020)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18  编辑:陈亚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认真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河北是农业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全省耕地面积

9842万亩,森林7313万亩,草原5539万亩,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年均降水量536毫米,年积温4657.7摄氏度。河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小麦产量286亿斤、居第3位,玉米334亿斤、居第6位,蔬菜8243.7万吨、居第2位,棉花37.3万吨、居第3位,肉类462万吨、居第5位,禽蛋373.6万吨、居第3位,牛奶481万吨、居第3位,果品1563万吨、居第2位,是京津市场“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地。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2015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中9个扶贫任务较重,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特别是环首都周边有28个贫困县、144万贫困人口,与京津国际大都市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张承坝上地区和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贫困发生率高,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生存条件差,因病因灾返贫的机率较高;环首都周边贫困县,作为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相对贫困现象非常突出;黑龙港地区贫困县地处地下水压采重点区域,资源匮乏,脱贫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产业扶贫新机遇

一是政策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的重要

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是进一步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强大武器和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给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攻坚工作的清晰思路。

二是战略性机遇。河北当前处于全面跨越提升重要机遇期。“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京津冀深化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发展新动力。

三是条件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省人民一起进

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强烈愿望,给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2.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扶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规模小、基础差,农产品生产加工仍以基础产品为主,市场营销方式传统落后,

对于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带动作用不显著。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龙头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引进工商资本少、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特别是缺少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小、散、弱现象明显,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扶贫产业脱贫作用的整体发挥。

扶贫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亟待提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虽有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但掌握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能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脱贫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完成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不相适应。

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近年来,产业扶贫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省级专门出台了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有关政策。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偏少且使用效率不高。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发挥不足,利用市场化手段撬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产业扶贫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冀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聚焦特色产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确保全省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以规划精准引领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政府扶持,群众主体。强化政府责任,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社会动员,凝聚特色产业发展合力。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加强示范引导,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机制,精准受益。抓住关键环节,把建档立卡贫困户

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受益的结合点,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参加合作经营,构建有效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精准创设特色产业帮扶措施。贫困地区和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突出,品牌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产业扶贫体系基本形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户户有脱贫门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全省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建档立卡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脱贫产业体系,制定扶持政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全覆盖,实现户户有脱贫门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优化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贫困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

展特点,以市场为导向,每县选择3~5个市场相对稳定、获益期相对快的特色产业,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园区。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加快蔬菜集中产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设施疏菜,突出优势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蔬菜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饭店和进网站等“六进行动”。着重加强坝上、环京津和冀中南特色珍稀产业食用菌新品种的种植推广。引导中药材向优势区域集中,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相结合,延伸连翘、菊花、射干、牡丹和金莲花等植区的中药材园区功能,打造旅游观光园。到2020年,贫困地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250万亩。

专栏1区域发展重点

太行山燕山扶贫产业带。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减玉米400万亩,建设蔬菜种植基地20个,面积发展到50万亩,新增食用菌规模种植基地50个,面积发展到2.5万亩,新增中药材30万亩,优质杂粮220万亩,新增优质果品面积30万亩。

肉牛存栏达到150万头、出栏120万头,肉羊存栏达800万只、出栏达1100万只,蛋鸡存栏2000万只,肉鸡出栏1.5亿只。引导建设60家休闲观光采摘园,20条休闲农业观光线路。

环京津扶贫产业带。调粮增菜、扩特控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到2020年普通玉米种植基本退出,适度发展甜糯鲜食玉米,新增特色蔬菜种植基地10个,面积发展到30万亩,新增食用菌规模种植基地20个,面积1万亩,新增中药材20万亩,新增优质果品面积10万亩。打造60家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建设20条休闲观光农业线路。

黑龙港扶贫片区,推行农户只承担养殖风险不承担市场风险和有稳定收入的“温氏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到2020年,推进粮改饲200万亩,肉牛存栏达到100万头、出栏达80万头,肉羊存栏达到900万只、出栏达1000万只,蛋鸡存栏达到1.4亿只,肉鸡出栏达到2.2亿只。扩大优质果品和药食两用中药材种植面积。新增优质果品面积30万亩,药食两用中药材面积发展到40万亩,食用菌面积发展到3万亩。

张承坝上和深山区深度贫困区。综合考虑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确定重点支持坝上地区的康保、沽源、尚义、张北、丰宁、围场和深山区的阳原、阜平、涞源、隆化等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实行力量倾斜、资金倾斜、政策倾斜,统筹资源加强扶持。强化农业产业发展指导,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主导产业,在阜平、阳原、隆化等地重点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在坝上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和错季蔬菜、马铃薯、莜麦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度夏休闲观光旅游。

(二)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力度,支持贫困

地区建设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示范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推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合作社,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同时加大饲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粮改饲试点,夯实草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到2020年建设燕麦、苜蓿、全株青贮玉米饲草料基地,燕麦种植面积50万亩、苜蓿及其他多年生优质牧草150万亩、全株青贮玉米100万亩,贫困地区肉牛、肉羊和蛋鸡年出栏分别达到200万头、1200万只和1亿只,肉鸡年出栏2.5亿只,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特色畜牧业扶贫工程

——奶牛:以奶牛大县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环京津、环省会等奶牛产业带,贫困地区奶牛单产水平达到6.6吨以上,机械化挤奶普及率和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猪:完善繁育体系,提高种猪质量和良种覆盖水平,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健康养殖,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90%以上,积极开拓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

——蛋鸡:推进太行山山丘散养区等优势产区建设,加快建设良繁基地,推广优良品种,促进蛋鸡养殖上档升级,大力发展养殖大户,实行规范化生产,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强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蛋鸡存栏量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

——肉鸡:重点推进环京津贫困县肉鸡产业发展,着眼提质增量,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挥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加工率,创建特色品牌。

——肉牛:重点推进张承两市贫困县肉牛繁育和育肥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生产高档牛肉,因地制宜发展乳肉兼用品种,扶持养牛大户牛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青储设施,健全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完善加工和流通体系。

——肉羊:平原贫困县着力发展秸秆舍饲肉羊养殖,张承地区贫困县以天然牧草为基础着力发展高档肉羊养殖,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十三五”期间,肉羊出栏量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三)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重点发展苹果、梨、葡萄、大

枣、核桃、板栗、山杏等优质特色果品和木本油料,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林苗一体等林下经济,带动60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到2020年,贫困地区林果总面积达到1900万亩,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300万亩,年产值达到45亿元。大力发展林果贮藏加工,“十三五”末贫困地区62个县林果贮藏率达到42%以上,加工率达到32%以上。整合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抓好河北省现代林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为贫困地区林果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以林果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年均培训贫困地区果农5万人次以上。

专栏3特色林业产业扶贫工程

——优质高效林果业。突出苹果、梨、枣、京东板栗、核桃、仁用杏、葡萄等重点优势品种,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建设100个万亩优质特色果品和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在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建设省级高标准现代林果观光采摘园、示范园区200个。在全省贫困地区推广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十大林下经济模式,培养200个特色专业村、1.5万个专业户。

——生态旅游业。利用现有104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4个自然保护区,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农业园区、林业园区,景区与周边贫困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发展1千个旅游专业村、1万个专业户,带动3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

——森林康养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康养机构建设,加强对贫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到2020年,全省建设30个森林康养机构,带动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龙头引领发展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家庭手工业由自发

生产转向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中小微型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加工点、经营户规范生产,促进家庭手工业整村、整乡推进。在家庭手工业发展集中区域,通过政府和专业机构合作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向中介公司购买产品设计服务等多种方式,专门提供家庭手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打造特色,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推进手工业产品商标扶持工程,落实商标帮扶和奖励措施,引导手工企业注册商标,打造一批富有河北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名牌。到2020年,全省62个贫困县每县至少建设家庭手工业专业村20个,培育发展家庭手工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0家,力争实现扶贫对象从事家庭手工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使从事家庭手工业的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五)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

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

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一批客栈、民宿、度假乡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业态创新,深度挖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基地的生态休闲、农事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多种价值,着力打造生态农庄休闲游、田园风情乡村游、养生体验采摘游等休闲观光园区和线路。到2020年,扶持58个贫困县,793个贫困村、10.6万贫困户、28.8万贫困人口,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脱贫致富。培育1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200个休闲农业园区,培育30条休闲旅游观光线路、550个旅游专业村。

专栏4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景村共建扶贫工程。以70家3A级以上景区为重点,把周边贫困村纳入旅游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提升景区对周边贫困村的带动力。到2020年,带动36个县的350个贫困村、5.9万贫困户、20.6万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建设一批旅游创客基地,支持和组织引导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到2020年,全省打造550个旅游专业村,10000个旅游专业户。

——旅游电商品牌培育工程。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建设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千县万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互联网+旅游+扶贫等项目,对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等。到2017年,建设100个旅游扶贫电商村。

——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整合农业农村培训资源,加强乡村旅游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面向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技能辅导。鼓励各地设立一批多方参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学院、乡村旅游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对乡村旅游重点村负责人、带头人和从业人员等分类开展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

——乡村旅游扶贫宣传工程。加强与大型网络平台企业的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互联网”万村千店国家扶贫专项行动,通过互联网企业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开展“绿水青山旅游行”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实施“万村进万区”行动,推动乡村旅游进重点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社区。鼓励各地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扶贫片区“九个配套”工程。建设一条乡村旅游公路,一条景观绿道,一个露营地,一批旅游厕所,一批小微停车场,一批特色购物点,一批旅游标志牌,一套环卫设施,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推进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

——旅游扶贫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好、临近景区或园区、有鲜明特色、有发展基础的贫困村,按照“四有、四通、四洁、四化、四所、四讲”标准,开展村庄道路、饮水、用电、村容村貌、民居、厨房、餐厅、客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

——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在景区、景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乡村旅游购物点,带动农副产品就地就近销售。

(六)大力开发光伏产业。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利用屋顶等场地安装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国家确定的45个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实施范围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根据扶贫对象数量、分布及光伏建设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光伏扶贫建设模式和建设场址,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采用资产收益扶贫的制度安排,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解决贫困人口不少于15万人。

专栏5光伏扶贫工程

支持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在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支持贫困户利用屋顶等场地安装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贫困地区利用荒山荒坡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

(七)提升壮大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先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产地或集散地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鼓励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与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推动建立上联生产基地、下联零售终端的稳定产销链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基地建设,健全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建立县域特色产品品牌目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企业品牌。大力培育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鼓励省外电子商务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发展,拓展、创新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或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为网商和电商创业者等提供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构建农村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黑名单”制度,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专栏6电商扶贫工程

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公共体系,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建设贫困县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中心,引导贫困县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促进产销对接。到2020年,每个贫困县都要建设1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三农信息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县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目录数据库,建设多个具备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的产地市场;7366个贫困村全部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100人以下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和信息进村服务站(益农服务社)。每个贫困村落实一名兼职信息员,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队伍达到2万人。

  (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兴办小微企业和加工作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园区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有条件的要大力发展加工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企业全部进入产业园区,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推进产业园区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省贫困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0%,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率达到70%以上,基本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7农产品加工业扶贫工程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行动计划,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县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每个贫困县要培育10个龙头企业,全省认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00家,每个贫困村组织好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搞好对接,建设乡村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专栏8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每年每个贫困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至少打造2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到2020年,全省贫困县打造800个示范项目。结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贫困县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专栏9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推进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附加值高、主导产业突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开展“一村一品”产销对接活动,帮助搭建展销平台,支持“一村一品”产品品牌建设,推介宣传特色产品。

(九)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股份合作制作为贫困群众与市

场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主要形式,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贫困户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使其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股份合作模式,支持贫困村组建法人合作社和股份合作体,将扶贫项目和资金到户转变为资本和权益到户,促进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农宅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保障贫困户、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取稳定收益。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利农户,使贫困农户更多地分享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组织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推动定向种植、订单收购,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村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确控股并负责生产经营的企业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专栏10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支持贫困地区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行动,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采取直接投资建基地、联合兴办加工、产销对接、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与贫困地区对接。

四、产业扶贫政策保障

(一)财政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

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确保资金和项目审批权力和责任完全下放到贫困县,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强化对62个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贫困县要紧紧围绕突出问题,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首要责任。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贫困县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产业脱贫。落实好贫困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免除制度,并加大省级财政投资比重。

(二)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

进行评级授信,鼓励银行业机构向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融资需求的

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推广“政银企户保”多方联动的扶贫合作贷款模式,打通金融产业扶贫绿色通道,壮大贫困地区市场主体经济实力。鼓励银行业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鼓励银行业机构拓展抵押担保物范围,健全相关配套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等业务。

(三)保险政策。围绕三农综合风险保障及贫困地区特色产

业发展需要,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保

险,开展农产品价格损失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支持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鼓励各贫困县政府设立保险基金,与保险机构通过“政保联办”模式开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财政奖补试点,推广“政银保”合作模式,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信用保险。探索开展贫困地区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四)土地政策。支持贫困地区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从新增用地指标中拿出1万亩,优先保障贫困开发用地需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对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所需增减挂钩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指标予以保障;国定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分配,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耕地开垦项目,允许补充耕地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有偿转让。贫困县安排不低于收益的20%用于扶贫开发,非贫困县安排不低于收益的15%用于扶贫开发。

五、产业扶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作用,落实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产业扶贫中的困难和问题。相关市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由农业、扶贫、林业部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制定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切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新闻宣传等推进实施工作。

(二)强化工作统筹。各有关市、县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

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帮扶方案,统筹衔接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山区开发、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科学设计项目和工程,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带动主体和带动脱贫数量,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推进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实现帮扶资源有效整合、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覆盖。

(三)实施重点突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张承坝上及

深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以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张北县、丰宁县、围场县、阳原县、阜平县、涞源县、隆化县等10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整合省部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同时,加强与农业部、北京、天津两市沟通协调,以环京津28个贫困县为重点,协同推动《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实施千村“一村一品”、草牧业增收脱贫、万户农民加工增值收益分享等“八项行动”,落实对口帮扶,着力打造产业精准扶贫样板区。

(四)建立调度机制。依托精准扶贫数据平台,建立全省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扶贫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建立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提升产业扶贫的时效性、透明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完善产业扶贫指标监测体系和考评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建立通报制度,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省直部门和市县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好的进行通报批评。把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内容时间:2017-04-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