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贵州
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17  编辑:陈亚丰

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为加快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切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强龙头、扩规模、广覆盖、促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珍稀食用菌和优势大宗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突出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努力促进全省食用菌产业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实现经济、生态、扶贫、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投入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和培育经营主体,拓展消费市场。

——坚持科技兴菌,创新引领。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在珍稀特色食用菌品种开发和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大力营造菌材林,合理配置草腐、木腐菌人工栽培,开展野生菌养护抚育和仿野生栽培。注重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坚持产业扶贫,助农增收。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财政资金和农村集体资源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等模式,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3年内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0万亩(40亿棒),产量达240万吨,产值达300亿元,累计带动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竹荪、冬荪等特色品种领跑全国,成为全国茶树菇、羊肚菌、灰树花、姬松茸、灵芝等珍稀品种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抚育基地。

2.年度目标。

——2017年,种植规模达10万亩(亿棒),产量达56万吨,产值达55亿元;产业覆盖60个县(含14个深度贫困县),带动贫困人口10万人,人均增收2900元。

——2018年,力争种植规模达20万亩(亿棒),产量达120万吨,产值达150亿元;产业布局维持稳定,进一步向乡村延伸覆盖,涉及632个乡(镇)、1899个贫困村,累计扶持贫困人口32万人,其中稳定增收人口达到10万人,扶持贫困人口22万人,人均增收3200元。

——2019年,力争种植规模达40万亩(亿棒),产量达240万吨,产值达300亿元;产业布局维持稳定,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累计扶持贫困人口50万人,其中稳定增收人口达32万人,扶持贫困人口18万人,人均增收3200元。

二、品种布局

构建五大产业带,重点打造10个产业大县、40个基地县、40个林下仿野生栽培和野生食用菌抚育县。

(一)黔西北、黔西乌蒙山区中高海拔食用菌产业带。包括纳雍、大方、威宁、黔西、织金、赫章、水城、六枝、盘州等,重点发展红托竹荪、冬荪、灰树花、海鲜菇、香菇、木耳及野生食用菌等主导品种。

(二)北部、东部大娄山区-武陵山区中海拔食用菌产业带。包括印江、播州、正安、玉屏、道真、湄潭、凤冈、余庆、绥阳、石阡、德江、沿河、万山、思南、瓮安、松桃、碧江、江口、习水等,重点发展茶树菇、羊肚菌、灰树花、香菇、木耳及野生食用菌等品种。

(三)黔东南、黔南苗岭中低海拔食用菌产业带。包括剑河、锦屏、天柱、台江、黎平、丹寨、榕江、从江、贵定、龙里、罗甸、独山、都匀、三都、长顺等,重点发展姬松茸、红托竹荪、双孢蘑菇、草菇、茯苓、灵芝、香菇、木耳及野生食用菌等品种。

(四)黔西南喀斯特山区中低海拔食用菌产业带。包括安龙、兴义(含义龙试验区)、兴仁、晴隆、贞丰、册亨、望谟等,重点发展姬松茸、红托竹荪、黑木耳、灵芝及野生食用菌等。

(五)黔中山原山地食用菌产业带。包括西秀、紫云、白云、开阳、贵安新区、普定、关岭、平坝、清镇、息烽等,重点发展香菇、双孢蘑菇、姬松茸、大球盖菇、草菇及野生食用菌等品种。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1)建立1个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中心、1个省级食用菌菌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9个市(州)分别配套建设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基地,形成由菌种创新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2)围绕60个产业县,建设栽培种和菌棒(出菇棒)专业化生产基地,2017年建成5亿棒专业化菌棒生产基地,专业化生产水平达50%。2018年新增10亿棒专业化菌棒(出菇棒)生产基地,累计15亿棒,专业化生产水平达75%。2019年新增15亿棒专业化菌棒(出菇棒)生产基地,累计30亿棒,专业化生产水平稳定在75%。(3)建立适合我省气候特征的菌种培育、供应基地,减少菌种外调数量,提高适生性和成活率。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既能充分利用我省丰富草腐资源又能抢占市场的食用菌,减少森林资源占用。

(二)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1)扶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2017年建成5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2018年新增10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累计15万亩。2019年新增15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累计30万亩。(2)以50万棒为一个生产单元,6个生产单元为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布局到重点乡(镇)、村,扶持单元生产基地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参与管护出菌交售产品。(3)规划配备相关生产加工设备及配套水、电、路、棚室等设施,每一个生产单元投入“三通一平”、大棚及菇架、生产机械设备等资金100万元。在基地县建设冷库、烘干、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120万立方米容量冷库,70万平方米烘干厂。

(三)建设野生仿野生抚育栽培基地。(1)结合2016年度全省森林覆盖率统计监测结果,系统开展全省野生菌资源调查,做好野生食用菌和毒菌资源鉴定工作,评价筛选出有利用开发价值的野生食用菌品种。(2)加快野生珍稀食用菌驯化选育技术体系建设,选择典型区域封山育菌,加强人工菌根菌促繁。(3)选择森林覆盖率高的区域,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建立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

(四)建设菌材供应基地。(1)在册亨、望谟、安龙、榕江、从江、剑河、锦屏、丹寨、三都、沿河、印江、正安、道真、播州、罗甸、镇宁等县低海拔富热量河谷地区,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和低产低效林改造,鼓励发展菌材林与菌草,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2)鼓励种植构树、桤木、栎树、杨树、巨菌草、象草、王草等,建设菌材基地170万亩,其中菌材林150万亩,菌草20万亩。(3)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综合利用茶树和经果林修剪枝条、森林间伐、农作物秸秆、酒糟、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发展食用菌生产和菌渣的循环利用,每年按利用率占20%计算,每吨补助200元。

(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以“双千工程”为抓手,扩大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开辟贫困地区龙头企业IPO绿色通道政策,招引与培育结合,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食用菌企业,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省、市、县国投公司及行业协会进入食用菌产业,培植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本土企业。(2)加大对龙头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的支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符合农业用水条件的给予优惠。(3)支持企业在产品深加工、养生保健、餐饮文化等方面拓展食用菌产业功能,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六)拓展食用菌市场。(1)着力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全面占领省内市场,组织开展农校、农超对接,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渠道分销”运营模式,发展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2)建立省级食用菌中心市场和大数据中心,搭建面向国内外的快速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在五大产业带上建立5个区域性集散市场。(3)积极抢占省外市场,重点开辟东部发达城市和邻省大中城市为主的省外市场,支持在上海、杭州、重庆、长沙、广州、深圳等城市设立直销窗口。(4)积极培育和发展出口基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贵州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七)开展品牌建设。(1)打造“贵菌”公共品牌,培育食用菌企业品牌。制定与品牌建设相配套的食用菌生产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品牌质量控制标准并推行应用。(2)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认证,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5万元奖励。(3)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和推广,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对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的给予50万元奖励。(4)依托贵州食品安全云,建立健全产地准出、上市检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60个产业县建设食用菌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快速检测室,加强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监管,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对通过GAP认证的产品一次性给予20万元补贴。

(八)推广典型示范模式。(1)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2)大力推广安龙县“1210”、黔西县“1+10+N”产业裂变发展和“N+1+9”技术服务体系、义龙试验区“八统一分一保二返”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带动模式。(3)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采用集中生产菌棒(种)和农户分户出菇相结合的产业化分工模式。对带动不少于100户贫困户的企业和带动不少于20户贫困户的合作社,在扶贫产业资金分配时定向补助,并优先给予扶贫产业基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4)大力探索和推广财政项目资金和农村集体资源量化到户、入股分红等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保障农民持续增收。(5)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动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获取更大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政府要把食用菌发展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专门部署,结合各地实际及资源禀赋,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和规模,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出台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食用菌产业政策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市场开发、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及现代化设施建设、品牌培育等给予重点支持。

(二)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好扶贫产业子基金,引导企业、金融等社会资金投入,突出生产设施设备和水电路等生产经营要素配套,加大冷链贮运体系和产(采)后加工建设投入,加强全产业链建设。落实好小额扶贫“特惠贷”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重点开展目标价格和自然灾害保险。

(三)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标准。省农科院组建贵州省食用菌研究所,贵州大学增设食用菌本科专业,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建立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和实训基地,并增设食用菌专科专业。鼓励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以兼职兼薪、留职停薪等方式领办、创办和参股企业。支持重点企业进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新品种研发,切实提高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加强实操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主产县在技术推广部门至少配备2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省、市(州)和主产县食用菌技术培训体系,逐级推进技术培训,对基地农户开展地毯式培训。

(四)强化宣传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深入发动,广泛宣传食用菌新技术、新成果、食用菌营养保健功能、市场前景和产业优势,发挥好舆论引导生产消费,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掀起发展食用菌的热潮。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贵州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贵菌”品牌形象。支持食用菌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营销宣传,支持食用菌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大型商业活动,以及在省内高速公路开展食用菌宣传推广。


内容时间:2017-09-1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