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甘孜雅江县:扶贫上演“双陈计”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20  编辑:刘梦迪

扶贫攻坚战打响,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前后脚来了陈银军、陈乐两个陈姓“扶贫兄弟”。面对村里的落后面貌,两人立下军令状,俯下身子干。

为实现该村2017年脱贫目标,兄弟联手,上演精彩的脱贫“双陈计”,为村里托起新希望。

脚踏实地的工作,立竿见影的变化,让村民翘起了大拇指。

“我是来认‘家门’的”

2015年9月1日,雅江县县委宣传部干部陈银军来到程章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认‘家门’的”。

2016年1月2日,四川核动力研究院干部陈乐来到程章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放下行李的第一句就说——“从今天起,我就是程章人。”

几个月来,“扶贫兄弟”走遍程章村的家家户户,群众的路、百姓的房,程章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心里打上了深深地印记。

认准家门,就得理清家底。二人了解到程章村地势险峻、两个组分布在海拔2600米到3500米陆差900米的高山峡谷地带,全村有65户、341人,贫困户13户70人,贫困发生率20.23%。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一年收入无几何,苦去苦来凉透心。”一首民谣道出了程章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的现状,老百姓是靠山吃不了山,靠水吃不了水。

贫困现状令人担忧,解决问题更需理性。陈银军和陈乐认真分析程章村贫困原因,找准了“病灶”,对症下药,对全村发展制定规划:一是破除落后观念的束缚,二是解决发展资金的缺乏,三是寻找致富产业的路径,四是夯实基础设施的建设。足足数十页的规划书,凝聚汗水,满溢真情,坦诚担当。

大规划下有小策略,实行“一户一策”,陈银军和陈乐分别对每户制定扶贫计划,让群众知道了脱贫方向。

走村入户,满口“咱村……”,开口“咱家……”,真正是地地道道的程章村人,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了来了巴心巴肝帮助自己的“自家阿哥”。原来的冷眼旁观变成积极配合,原来的冷言冷语变成真心敬重,村民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扶贫。

沉下身来,亲近泥土,陈银军与陈乐和群众走在一起,共谋脱贫致富发展之路。

“兄弟连’干了不少实事”

空头的话,不用多说;实在的事,尤需多做。

“我们来,不是做客享受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陈银军和陈乐知道自己的使命。

雨季村道垮塌严重,无法通行,是他们联系相关部门及时排险疏通;变压器烧坏,停电20天,是他们向县级联系领导反映,经过努力,恢复照明。

利用个人工作关系,主动联系8个爱心家庭与8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签订一对一援助协议,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让他们完成学业。

协调联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县卫生计生局向程章村65户群众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26000元。

积极协调县医疗服务队到该村为村民开展义诊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免费病。

带领村民到该县呷拉昆地村参加羊肚菌培训,动员村干带领6户贫困户试种羊肚菌,现在羊肚菌已破土,长势良好,试种成功将在全村铺开。

组织65户村民成立了雅江县程章无公害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雅江县富民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协调争取帮扶资金,建立大蒜种植基地和大型养猪场。

一说起陈银军和陈乐,村民罗让贡布连说:“好人啊!好人啊!”罗让贡布姐姐外出,丢下一个20岁和13岁的儿子,给他这个舅舅出了难题。陈银军和陈乐知道这情况后,立刻联系企业和学校,让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入学就读,为罗让贡布解决了大难题。

群众的大事小情,对陈银军和陈乐来说就是6个字:缓不得,慢不得。

“没官架子,人很实在,为我们干了不少实事。”谈及自己对“扶贫兄弟”的印象,村民四郎汪甲说得很直接。

“原以为他们是搞形式,是下来镀金的,没想到一来就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大好事。有这样的干部,是我们的福气。”村民呷让丁真说自己“误会”了他们。

认真倾听每个村民的真实想法,然后再一件一件去落实,陈银军和陈乐正是通过一件一件小事的落实,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程章村村主任支马泽仁说陈银军和陈乐是“兄弟连”搭档,心有灵犀,干工作扣得起手,自己一两年没干完的工作,他们两三个月就干完了。

“‘扶贫兄弟’带来了新希望”

扶贫工作不能只靠解困“急就章”,还得靠产业支撑“细水长流”。

采访时,陈银军和陈乐为笔者描绘着总投资100万元的富民藏香猪养殖项目和大蒜种植项目是陈银军和陈乐扶贫工作的“大手笔”:建设1000平米存栏500头猪舍,同时流转104亩土地进行大蒜种植,等收完大蒜后种植元根作猪饲料,形成猪粪发酵处理后用于种植大蒜和元根的肥料,建立绿色循环产业,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为了建成项目,陈银军和陈乐可谓跑断了腿,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280所申请帮扶资金30万,向甘孜州申请产业扶贫基金30万元 ,向县卫计局申请帮扶资金5万元,向县农牧科技局申请帮扶资金2万元,协调村委贷款20万元,农户自筹13万元。每分钱都浸透了心血。

筹钱是难事,最困难的是如何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最开始全村只有一小半的人愿意参加项目建设。陈银军和陈乐反反复复做思想工作,又经过村干大会、村民大会、投票、签定承诺书等工作,终于实现了全村65户加入两个合作社。

现在项目伊始,陈银军和陈乐已经为藏香猪和大蒜销售跑开了。“既然要干就得确保村民能增收致富。不能等猪长大了,大蒜出产了才想到销路。”陈银军说未雨就得绸缪。据悉,藏香猪和大蒜主要卖向前期市场是订单式,随着规模不断增大,还将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将产品卖向全国。

憧憬着美好未来,村民勒布说:“‘扶贫兄弟’带来了新希望。”

当了10年程章村村支书的小布穷对于没能带领村里致富一直很愧疚,但是陈银军和陈乐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们来后,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我这书记当得也痛快。”

蓝图虽好,但从“纸上”落到“地上”还需努力。看着乡亲们的信任和依赖,陈银军和陈乐两位“扶贫兄弟”感受更多的是压力和动力。他们说:“村里底子薄,但是村民热情高,只要乡亲们信任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村子脱贫不是问题。”

(来源:甘孜新闻网)

内容时间:2017-04-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