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壶关县八种模式抓收益 十大产业助脱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编辑:陈亚丰

    壶关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版图面积1013平方公里,辖5镇7乡1个办事处,390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6.4万,“十三五”初共有整村贫困村28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83户92086人,是全省36个、长治市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2016年11月被确定为资产收益扶贫省级试点县以来,壶关县紧紧围绕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在省市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大力指导下,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变一有”为主线,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十大产业为依托,探索推行“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八种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截至目前,167个贫困村已经实施资产收益项目132个,其中有10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累计分红584.2万元,惠及14248户25549人,户均增收410元,取得了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加、经营主体增效“三赢”效果,极大地增加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3月2日,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现场会在壶关县观摩学习,对壶关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发展产业是基础。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质,就是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资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变一有”。这其中,产业是基础。如果没有产业效益支撑,资产收益扶贫将成空谈。事实上,作为贫困县,最大的短板就是产业项目单一、规模小微。为补齐这一“短板”,我们主要坚持了“三抓”:一是筹措资金抓投入。县财政用活省市专项资金,盘活县里滞留资金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项目村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增加投入。去年全县167个贫困村累计整合10894万元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投入产业发展。桥上乡庄则上村位于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投入产业资金25万元、整合资金125万元由村集体组织建设景区停车场,提供停车服务收益明显。二是因地制宜抓产业。充分发挥壶关县地域气候独特、农产品种类繁多的优势,首先按“四议两公开”规定充分征求广大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选定产业。然后报乡镇党政联席会议批复实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贫困村“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资产收益扶贫产业目标,形成了旱地西红柿、食用菌、蔬菜大棚、中药材、花卉种植、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十大特色产业。全县共有85个发展旱地西红柿产业,全部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范化经营,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带动78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三是主体带动抓收益。紧紧依托农民合作社示范带动,通过吸纳能人提升生产水平,招来客商增加资金,积极培育带富能力强的产业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培育能人大户36户,发展农民合作社1397家。建设设施蔬菜大棚达到5000座2万亩,吸纳2800户贫困户6900名贫困人口;中药材面积可达2万亩,可带动43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光伏发电项目涉及151个贫困村,建设总规模达到62.4兆瓦,全部并网发电后,可带动6340户贫困户、9662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5月20日,全省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长治现场观摩会在壶关县进行了参观,受到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先后有西藏拉萨、阳泉、吕梁、运城等省内外10余个城市组团前来壶关县参观学习产业扶贫经验。
    二、创新模式是路径。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用什么模式,通过什么路径,把村集体、贫困户、农村“三资”和产业经营主体紧密联系起来,结成利益共享共赢体系。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主要走好了“三步棋”:一是吃透政策,把准方向。就是以县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组牵头,组织农经、财政、扶贫等单位和乡村两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的文件政策,研究“资源”的类型、入股的方式,分红的原则等方面内容,切实把上级精神学深学透,掌握实质要领,用于指导实践和操作。二是博采众长,学习取经。由市农经局领导带队,县里主要领导、县农经等相关单位“一把手”,先后到贵州、广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同时,对全县乡村干部进行多轮集中培训,既让他们坚定信心,又帮助他们掌握操作规程。三是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就是结合县情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先期选择10个村试行,之后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形成了“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共有8类:一是39个村以债权投资以紫团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模式;二是19个村以债权或股权投资以太旅公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企业+”模式;三是5个村与帮扶单位合作种植油用牡丹的 “国有帮扶企业+”模式;四是7个村入股关系紧密且有潜力的工业企业形成“潜力工业企业+”模式;五是151个村“绿色光伏企业+”模式;六是35个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模式;七是38个村“特色种养企业+”模式;八是9个村“商贸物流企业+”模式;实现了全县所有整村脱贫村100%全覆盖。店上镇西汉村以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村委牵头成立壶关县东盛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后投入合作社、合作社吸纳本村92户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土地100亩,建设种植康乃馨温室大棚40座,发展花卉产业。同时村集体以30万元产业资金以优先股形式入股,53户贫困户每户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年底按“保底收益+浮动利率”进行分红,即保障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发展壮大。
    三、群众参与是关键。贫困户在资产收益扶贫中地位独特,作用特殊,他们既是收益者,又是参与者,还是监督者,他们最有“话语权”。试点中,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资源既包括村集体矿产、土地、山林,也包括农户院落、房屋、树木;资金既包括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也包括村集体和农户个人自筹资金,让他们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积极主动参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特别是创新“财政撬动金融、金融放大扶贫”的工作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工作,由县财政提供风险补偿、保险保费、信贷贴息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投放贷款,保险公司承担一定风险损失,融资企业承担还贷责任,并连续三年向贫困户兑现分红收益,既补齐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短板,又解决了贫困户自身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比如,新大象集团与邮储银行合作,吸纳400户贫困户贷款2000万元;太行欢乐谷与壶关农商行合作,吸纳175户贫困户贷款800万元。今年以来,县财政预算投入风险担保金和贷款贴息5000万元,撬动银行投资2.4亿元,带动20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四议两公开”原则,民主决策,阳光操作,组织群众做到了“五参与”:一是参与扶贫项目和入股企业的选定;二是参与入股企业协议的签订;三是参与资产收益分红方案的制定;四是参与投资收益的认定;五是参与扶贫项目的建设,真正发挥农民群众“主人翁”精神。
    四、严格监管是保障。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主体多,必须严格监管,才能保证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为此,我们重点建立了四大监管机制:一是资金监管机制。制定出台了《壶关县乡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和报账办法(试行)》,将资金下拨到乡镇,将责任压实到乡镇,实行报账制管理,保证了扶贫资金安全使用。二是收益保障机制。按照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收益保障机制,贫困村的产业资金全部以优先股的形式投入实施主体,实施主体每年保证10%的稳定收益。按突出重度、照顾中度、兼顾轻度的原则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明确村集体与贫困户4:6分配比例、按重、中、轻贫困程度3:2:1分配比例。按照集体所有、按股分红的原则设置股权,集体资产、资金全部量化到人,贫困户按股享受收益分红,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同时,坚持负盈不负亏、保值不流失、增值不贬值、退出不放任的“四不原则”,选择诚实守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确保贫困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分红。收益分配:三是跟踪督查机制。组织监督:成立了由县财政、审计、农经、扶贫等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组,不定期对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进行综合检查,规范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审计监督:每年定期对贫困村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绩效、资产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严格督查,严格审计;职能监督:农经部门发挥农村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对开展试点的176个村集体、68个经营主体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的主要内容。制度监督: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实行周报制,各乡镇每周向县资产收益扶贫领导组报送资产收益扶贫进展情况,通过情况分析,分类指导,推进工作。这既确保了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又确保了资产收益分配合理公平、阳光公正。四是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市农经局“智慧农经”资产收益扶贫及农经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优化资产收益扶贫数据平台,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数据库。对全县资产收益扶贫动态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参与脱贫攻坚的合作社信息、吸纳贫困村和贫困户信息、财政资金以及小额信贷使用情况,实现市、县、乡三级部门数据共享。
    五、“三方共赢”是目的。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贫困户、村集体、经营主体以农村“三资”为媒体结成了利益联合体,实现了融合发展,“三方共赢”。首先是贫困户按持有的股份,定期获得分红收益,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其次是村集体也稳定获得投资收益,实现了集体经济增加或壮大。第三是经营主体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土地短缺难题,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第四是农村“三资”活力迸发,资源不再闲置,实现了加快开发;资产有效利用,得到了盘活增值;资金合理使用,增强了“造血”功能。如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但因山路难行,村民守着好风景却过着苦日子。2016年,该村实施整村搬迁后,培植农旅新业态,实现农旅一体化,与壶关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2500万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对旧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跑马场、窑洞酒店等项目。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9万元,其中岭源农业开发公司以资金入股,占股比59.9%;岭东村集体以山林、道路、舞台、民居等集体资产入股,评估价值400万,占股比39.9%;村集体和社员以现金0.9万元入股,占股比0.2%。项目投产后,日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提供劳动岗位3000个,年人均增收3000元。通过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村里人搬出去,城里人住进来,风景风情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内容时间:2017-12-2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