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亮剑”脱贫攻坚 打好“平安战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3  编辑:武瑞

       平安——这是一个湟水岸边的古驿站,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新城区。

       这也是一个“戴”着国定贫困县帽子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问题突出,区域性贫困特征明显。

       2014年,海东市平安区贫困人口全面建档,共识别贫困村44个,贫困人口4181户14911人,贫困发生率为19.1%。

       四年攻坚克难,平均每年有3000余人脱贫,截至2017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14户5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1%下降至0.072%。

       “汇集各方力量、用足各项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平安区区长汪源来说,过去一年,平安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有效开展,2017年,实现22个贫困村退出,1156户3704人脱贫,全面完成了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以及全区摘帽的阶段性任务。

       标准高:脱贫攻坚基础全面夯实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摆脱贫困,平安区在行动。

       决胜全面小康,不负人民期待。一份关乎平安人民幸福生活的历史答卷被精心书写。

       去最贫穷的乡村,进最困难的农家,带去扶危济困的政策,送去脱贫致富的办法……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安区委、区政府以明确的思路、强有力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打响了“攻坚拔寨”式的精准扶贫战役。

       成立了领导机构,组建了专职部门,出台了资金管理等17项制度,建立了“1+20+5”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区、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明责定责,将责任层层传导到每名干部身上。

       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冲在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在村,干部群众同发力,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之中。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步步深入,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宣讲、入户,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落地,一项又一项实际困难的解决,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起越来越强的共识,激发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脱贫攻坚工作能不能有效落实,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高效完备的责任体系。

       全区在区、乡、村三级建立“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工作格局,在严格落实县级“双组长”的基础上,实行县级领导包乡、科级干部包村、行业部门各负其责、一般干部联户的工作机制,多方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全面巩固。

       全区108个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当尖兵,围绕“规划到户、措施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原则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措施,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全区1969名区直单位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成对子,对每一户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

       产业多:群众增收有“门路”

       巴藏沟乡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家庭牧场,壮大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规模,目前全乡25%的收入来自家庭牧场。

       洪水泉乡按照“种草养畜、草畜联动”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富硒燕麦饲草种植产业,建立燕麦种植基地1个,种植富硒良种燕麦5000亩,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石灰窑乡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入股分红、技术支持、合作种植、基地务工等方式,建立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基地3处近200公顷,带动63户贫困户发展药材种植产业,每亩利润达6000元。

       沙沟乡通过发展树莓、金丝皇菊等特色种植,建立精准扶贫务工基地3处,辐射带动基地周边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古城乡采取“企业+贫困户”模式,依托青海三江集团发展订单马铃薯产业,仅2017年推广种植覆膜马铃薯467公顷,户均实现收入6000元以上……

       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全区共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2.16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7.84亿元,全部用于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借富硒种养,带给贫困群众脱贫“硒”望。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8个乡镇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收入保障、稳定脱贫的路子。

       如今的平安区富硒产业已经形成了富硒大蒜、马铃薯、燕麦、牛羊肉在内的“五大产业链”;建成了以富硒蛋禽为主导的大蒜和马铃薯种植、青饲料种植、果蔬种植、牛羊饲养等“六大生产基地”;富硒产品行销省内及北京、上海等城市。

       措施实: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年的栉风沐雨,一个个承载着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梦想的政策深入人心,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进乡入村的惠民工程温暖人心……

       这是平安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全区以“八个一批”和“十大扶贫工程”为统揽,聚焦发力,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实行差异化扶持,精准定向施策,促使扶贫项目与村情民情、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确保实现了扶持一户、增收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

       “现在搬到楼房,不仅水电暖齐全,住着舒服,离县城近,交通也方便,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一年下来肯定要比种庄稼收入好。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两年前,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三合镇村民虎有福搬出了大山,搬进了新房。

       同样倍感幸福的,还有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等村的农户们。去年11月25日,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落成,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户们挪穷窝,迁新居,住楼房,从此告别世代居住的穷山僻壤,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针对三合镇翻身、石灰窑乡上法台等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把实施易地搬迁作为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两年来,共搬迁安置793户2343人,并高标准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气、绿等基础设施,使山区贫困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为了促进搬迁群众后续增收产业发展,确保了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三合镇通过“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立了中药材、露天蔬菜、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基地,为搬迁群众后续增收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另外,全区实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从建档立卡户中招聘护林员、河道巡查员、环境卫生保洁员710名,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切实让贫困群众在保护平安的绿水青山中改善生活。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平安区制定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脱贫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9%,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确保全区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质量和巩固成效显著提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内容时间:2018-10-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