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决战贫困】“姜山”变“金山”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6  编辑:陈亚丰

来凤凤头姜,鲜嫩多汁,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凤头姜的种植历史有300多年,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可在种植中,“姜瘟病”对生姜产业的发展有着致命的伤害,土地不能实现连作。

省农科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专家通过土壤消毒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3月25日,来凤县革勒车镇长太坪村生姜种植户龚景友正忙着翻土、备肥,为生姜播种作准备。

龚景友种的生姜,正是来凤本地的特色凤头姜。在当地农民眼里,凤头姜一直是致富的宝贝。因种植时间短,产值可观,凤头姜深受当地农民青睐。

“我们这里,一亩姜地就能产生一个‘万元户’。”龚景友打趣道。

中秋节前后,凤头姜集中大量上市。不仅外销,当地的姜农还被外地请去当“姜师傅”,到湖南、贵州、重庆等地传播生姜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

来凤县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早在1998年,就把生姜列入发展规划,作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发展。2000年以前,凤头姜的种植面积一度逼近5万亩,达到历史巅峰。

2007年,“来凤凤头姜”被国家原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翔凤镇、绿水镇等8个乡镇都有一定种植面积。在绿水镇香沟村,生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近一半。

当地龙头企业凤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延富介绍,每年子姜刚上市时,田间收购价高达10元一斤,老姜收购价也在每斤2.5元左右,凤头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遭遇发展瓶颈

 

绿水镇周家湾村,和来凤县大多数地方一样,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5亩。

“我20年前就在村里种姜了,但这姜瘟病太厉害,不能在一块地上连作,每年找地换地是个难事!”今年57岁的张厅春,曾是该村贫困户,过去靠着1亩多薄田,无法负担妻子的医药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去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种了2.7亩生姜,年底才脱贫。

姜瘟病学名生姜青枯病,被喻为生姜的“癌症”,发病快,死亡率高。

为了应对姜瘟病,姜农们多采用一年生姜一年水稻的水旱轮作来控制姜瘟。

“但是这样一来,次年收的稻谷只够自己吃,没什么收益。”张厅春说。

翔凤镇竹坝村生姜种植大户李明鸿,种姜已有整整10个年头。从5亩发展到30亩,李明鸿倍感不易。为了应对姜瘟病,头几年种植规模小,他只是在村周边找地。因村民在外打工的不少,几亩荒地找起来不算太难。

201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第二年再找大面积成片的耕地置换便成了头疼事。

“为了实现连作,我去山东、河南、贵州等地参观学习,尝试各种方法,都无效。”去年底,生姜采收完毕,李明鸿请大型挖掘机来翻土,把地下80厘米的土翻上来,把带姜瘟病菌的土翻下去,“但种下去的姜种还是可能感染姜瘟病。”

当地加工企业,也同样苦恼。田延富告诉记者,目前每年收购的生姜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产能。

如今,全县凤头姜种植面积也逐渐萎缩至2万亩左右。生姜青枯病的发生,严重阻碍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破解产业难题

 

2018年2月,省农科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大河镇马家坝村、绿水镇周家湾村等3个乡镇4个村建立姜瘟病绿色防控示范村。通过土壤消毒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一片头年已被姜瘟病菌感染的土地到当年收获季节,亩产达到近5000斤。

省农科院专家胡洪涛告诉记者,每亩地防治成本1500元。周家湾村支书田茂新算了一笔账,按每亩产值1万元计算,第二年姜农除去种植成本2000元和防治成本1500元,仍可增收6500元。和水稻轮作相比,效益大大增加。

“第三年,生物防治成本还将减少近一半。”胡洪涛说。据测算,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

“我们计划采用新增大棚种植方式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田延富表示,位于周家湾村的凤头姜青枯病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通过与西南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民族大学等合作,已生产出姜汤、姜粉等系列加工食品,以及姜皂、生姜等日化产品,远销北上广等地。目前,该公司正开发生姜保健品,瞄准高端市场。

来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克柱表示,未来三年本土企业将抱团发展,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来凤姜”县域公共品牌打造,做大做强凤头姜产业,让来凤的“姜山”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


内容时间:2019-04-0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