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石阡县脱贫攻坚成果扫描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3  编辑:陈亚丰

提示

  石阡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我省66个贫困县之一,也是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贫困悲歌,在石阡山谷沟壑中回响千百年。时至2014年,该县仍有贫困人口28484户101929人,贫困村17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9个,贫困发生率高达27.07%。

  面对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困境,石阡10万农村贫困群众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宿命,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以来,石阡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围绕“整县出列”目标,聚焦“四场硬仗”,尽锐出战,高质量、高效率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贫困村出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日,笔者深入石阡多个贫困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方面,访群众、问收入、看变化,一探石阡脱贫成效和脱贫路径。

  路宽景美,穷山乡引来“凤凰栖”

  雨后的羊角山,山岚萦绕,绿意盎然。数十名群众戴着斗笠,正在金黄色的茶园里,唱着欢快的山歌,清理杂草,修剪茶苗。

  “公司种植黄金芽1100多亩,今年预计收入可达300万元。”薛建荣是安徽宣城人,也是白沙镇招商引来茶商。他告诉笔者,每年支付给当地群众的务工工资在110万元左右。

  白沙镇组织委员杨再白介绍,羊角山茶叶示范园区共有5万余亩茶园,大小茶企10余家,其中不乏像薛建荣这样的外地客商。

  羊角山茶叶园区位于白沙、聚凤、本庄山三个乡镇交界处,海拔1100多米,过去尽是乱石突兀的荒山荒地。荒凉山岭,何以能吸引众多茶商?

  “除了看中这里适合种茶的良好生态,更看中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薛建荣说,这几年石阡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产业路像蜘蛛网一样连着片片茶园,水电等配套设施齐全,坚定了他们发展的信心。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石阡脱贫攻坚中最迫切的现实需要。石阡多高山,300多个村多在山腰或山谷中。交通不便,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4年以来,石阡建设国省干道、县、乡、村、组公路3314.85公里,其中2018年实施通村通组项目646个建设村组公路1416.95公里,解决了10.9万人的出行难问题。

  同时,该县还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据介绍,去年该县投资3亿元建设串户路、连户路448.8万平方米,解决全县所有贫困户出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不仅是路,水、电、讯等问题也得到大力改善。2014年以来,该县实施人饮安全项目220个,解决了1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4亿多元,开展农网升级改造、移动通讯设施升级,实现用电、网络稳定。

  羊角山下的谷米寨村,水土丰美,土地肥沃,曾以盛产贡米闻名远近。“虽有好的产品,但是因交通不便而卖不出去,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谷米寨村党支部书记罗中军说。

  如今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交错纵横,村里不仅把传统的水稻种植做成了产业,建起苕粉加工厂、矿泉水厂,还种植500多亩茶叶,成为一个真正的“谷米寨”。

  近年来,石阡还对县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通道、村组公路推行“路长制”管理,推动乡村公路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产业化建设,让山路成为安全路、生态路、产业路、文化路、致富路。

  “路长制”推动了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维护、运营,也为石阡广大农村带来了人气、财气,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

  “路通景美,引来‘凤凰栖’。”杨再白介绍,2017年该镇又引进茶叶龙头企业晨雾茶叶公司,在集镇周边发展3000余亩白茶,为集镇安置的12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保障。

  挪出穷窝,搬迁群众的日子有奔头

  “新家在集镇,产业在村头,一年四季都在村和集镇之间两头跑、两头忙。”初夏,石阡县本庄镇雷洞村,53岁的村民胡明志望着即将丰收的花椒,喜形于色。

  胡明志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妻患病,3个孩子上学。耕地三亩,木屋两间,居无好房,年年借粮,胡明志一家就这样熬着日子。

  2016年,胡明志一家搬迁至本庄集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时他又在老家流转土地发展花椒产业。集镇到基地不过10来公里,胡明志每天骑着摩托车两头跑。

  如今,胡明志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70亩,今年初采预计收入可达6万元。其妻在新家附近的蛋鸡养殖场上班,一月工资2500元。他说:“新家新业,我们家2017年就脱贫了!”

  雷洞村耕地较少,土地贫瘠,一亩地里有三分之一是石头,传统种植收益十分微薄。胡明志说,他家一共3亩地,每年都要从亲戚朋友家借五六百斤谷子才能勉强糊口。

  由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雷洞村大多数人都有着搬出大山大梦想,然而依靠自身的能力,这个梦想遥不可及。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推进,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雷洞村全村360多户1400余人中,有150多户近600人搬迁至集镇、石阡县城及万山区、大龙经济开发区等地,实现搬出大山、拔除穷根。

  据了解,至2018年底,石阡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907户298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74.8%,有上万人跨区县搬迁到万山、大龙。

  易地扶贫搬迁,该县聚焦“三个精准”,即精准锁定帮扶对象,对生存条件恶劣、住房安全有隐患的群众实行精准搬迁;精准实现人房对接,建好搬迁安置房、简装修、添置生活用品、实现拎包入住;精准提供后续服务,对搬迁之后的群众提供就学、就医、就业等精准服务。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石阡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据统计,该县对已搬迁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了2047人次培训,让1913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解决了6978人的就业,基本消灭了零就业家庭。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以雷洞村为例,当地政府除了积极引导搬迁户就近务工,还号召集镇安置的48户群众回村承包土地种植花椒,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目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共计6100亩,10亩以上的种植户就有300多户。”雷洞村主任胡忠信介绍,搬迁到集镇的很多群众成了村里的花椒种植大户,而搬到县城或县外的群众则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得产业收入。

  产业兴旺,座座青山变金山

  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雨后的茶园格外明亮青翠。茶在林中,村在茶中。放眼望去,大屯村犹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6180元。”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说,通过茶产业发展全村人都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过去,大屯村民世代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生产,由于土地贫瘠,耕地稀少,产量低,收益薄,“望天吃饭”的村民吃尽了苦头。

  不仅是大屯村,石阡县大多数村寨皆是如此。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则顺口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村民的无奈:“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找个灯油、盐巴钱……”

  脱贫攻坚,要深挖“穷根”对症下药。石阡县委、县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发展滞后是造成贫困程度深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石阡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构建以茶产业为主导,以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特别是去年,石阡深入推进产业革命,按照“八要素”要求施工,经过春风行动、夏秋攻势,有效调减玉米15万亩,全县茶叶面积达36万余亩,蔬菜种植30多万亩及精品水果15万亩,苗木苗圃近5000亩。

  石阡被誉为“中国苔茶之乡”,茶叶是该县一项富民强项的重要产业。2014至2018年,该县共投入9800多万元发展茶产业,茶园总面积增加近10万亩,带动6万多贫困脱贫。

  大屯村蝶变,正是得益于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周绍军介绍,该村目前大部分耕地均种上了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还带动周边5个村种植。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由于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加之群众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落后,能力欠缺,发展现代农业十分困难。

  对此,石阡采取“打破区域限制集中规划产业、打破权属分割集中流转土地、打破农民自建方式集中建管、打破增收瓶颈集中利益联结”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利益分配”的“四个集中、四统一”模式,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途径。

  同时,该县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全县302个村均组建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并按照“村社合一”的方式带领群众增收脱贫。

  产业发展,关键是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该县利用扶贫产业联结贫困户,让贫困群众通过参加劳动、参与分红等形式,从产业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形成了“6211”典型分红模式。

  通过茶叶以及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等“1+3”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石阡10余万农村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真正实现荒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

  化解“五忧”,筑牢民生保障网

  近日,石阡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的病房里,坪山乡坪岭村25岁的李永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医生说今年年底我就能康复出院了,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18岁时,李永超突然患病,被诊断为“先天性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7年来,李永超的母亲带着他,一直奔走在求医路上。

  李永超患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症,如任其发展最终将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李家家境贫寒,根本无力承担高昂的手术费用。多年来,他的母亲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筹集治疗费用。

  去年3月,李永超的病情急转直下。在帮扶石阡县人民医院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帮助下,李永超转院到苏大附一院完成手术,终于重获新生。

  石阡县人民医院负责人介绍,目前李永超的住院总费用已达70多万元,其中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共计补偿65万元,剩余部分暂时由石阡县人民医院垫付。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苏州的医生……”李永超的母亲眼含泪花,不停地说着感谢。她说,石阡县人民医院为李永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目前康复情况良好。

  在石阡,因病致贫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该县把医疗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让广大贫困群众病有所医。

  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100%参加新农合,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医疗签约2.5万余户,同时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即时结报”等政策,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因贫住不起院的问题。

  吃、穿、住以及医疗、教育等问题历来便是困扰石阡群众的“五大难题”。近年来,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断筑牢民生保障网,彻底为民解“五忧”。

  除了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该县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学有所教。仅2018年,石阡便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近12万人次,兑现资金1亿多元。

  同时,该县按照安全实用、功能完善、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全县农户的危旧房进行改造,确保住有所居。去年,该县投入资金5200多万元,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700多户。

  此外,为实现业有可就,该县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村贫困群众创造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机会,最大限度增加贫困户收入。

  该县还围绕民政兜底脱贫一批目标,全力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社会救助、特困供养等社会兜底保障工作。

  重重保障网,为石阡群众撑起了一片朗朗晴空。据介绍,截至2018年底,石阡仅剩余29个贫困村未出列,2336户708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8%。

内容时间:2019-08-2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