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概况
秦安县扶贫概况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31  编辑:谢心言

摘要: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 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县辖8镇9乡,428个村委会,8个社区,总人口61.8万人。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2019年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3113人,剩余贫困人口33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6%。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情况

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行标准下18.2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易地扶贫搬迁1043户,改造农村危房18804户,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和省政府通报表扬。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68.27亿元,修建村组道路1065公里、村卫生室235个、行政村幼儿园256所。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处,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蜜桃、苹果、花椒连续3年荣登全国价值百强榜,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万元以上;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406家,实现1.34万户贫困户分红1932万元;累计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5.04万人(次),输转贫困劳动力3.65万人。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义务教育100%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陇城教育园区教育扶贫模式被誉为甘肃教育改革“秦安样本”,苹果“保险+期货”农民收入保障项目开创全省先河,连续三年做到全国县域地区规模最大人口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林果产业发展质量、因地制宜发展丝路寒旱农业、适度发展粮食畜禽、配套发展休闲农旅,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镇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经济活力。

1.强化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国家将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从解决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从区域性向全域性转变,从阶段性向长期性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接续脱贫攻坚帮扶机制

一是强化帮扶政策延续性,把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设计安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加强与天津津南区、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扶贫合作。二是建立健全返贫检测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全部纳入检测范围,实行精准、动态监测,保障监测对象精准、监测范围精准、监测指标精准。三是完善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划分出相对贫困人口的类别,通过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筛查,重点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家庭进行识别筛查,进一步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将扶贫和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加快补齐受帮扶群众“精神短板”。加强教育引导和典型引导,增强相对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机制,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四是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发挥好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2)坚持有序梯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注重“四个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实施和稳步成型。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试点,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动乡村振兴,对标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农民民生改善等目标任务,精准施策,补齐发展短板。二是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施产业振兴行动。按照县域统筹规划、镇域产业聚集、镇村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素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着力将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走高端,形成产业多片带布局、多产业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新格局,给予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使其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更好带动产业和就业的作用。三是紧盯关键环节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村干部、新型经营人才、高素质农民、返乡创新创业人才“四支队伍”,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和农村“八差”问题治理,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面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四是加强乡村振兴主体培育。引导回乡返乡等新农人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引进重要人才、消费群体、市场活力。

2.提升现代农业质量和竞争力

聚焦现代农业“1323”重点任务,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百亿林果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微笑曲线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率,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1)重点发展“3+2+X”产业

第一,推进三大林果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规模化经营”发展思路,夯实苹果、蜜桃、花椒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延长林果产业发展链条,引领秦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①苹果产业。一是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对标绿色标准化果园建设要求,完善林果基地田间产业化道路、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防雹网、冷藏库、果园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等基础设施,补齐林果基地基础设施短板。优化苹果产业的空间布局,在全县苹果适宜种植区域,以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为重点,集合生产、冷藏、营销等产业链要素,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资源,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到2025年,打造苹果产业园区15个。二是引入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以魏店、安伏、郭嘉、莲花、五营等镇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元帅系4-5代的“俄矮二号”“天汪一号”“阿斯”等品种,着色富士系的“惠民”“宫崎”“烟富6号”“烟富8号”以及“维拉斯黄金”“嘎啦”“世界一”等早、中、晚熟品种。通过老果园改造、补植、高接换优等方式,提高优良品种率、优质果率,稳步推进苹果现代矮化密植示范果园建设,做优苹果产业。到2025年,在五营镇、陇城镇、西川镇、魏店镇建成4个苹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标准园,全县果园优良品种率达到100%,果品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三是推进果园智能化管理。以低产园、老果园更新改造为重点,在莲花镇川道村郭河、冯沟、仁义等村,半山区湫果、高楼等村,山区好地、马曲、双庙等村打造老果园改造示范基地3处,实现果园增效、果品提质;以新建丰产果园为重点,示范推广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旱作果园起垄覆膜保墒集雨技术、作物秸秆果园覆盖保墒沃土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等提质增效新技术;配备太阳能杀虫灯、粘蚜板、黑膜等农资;实施测土配方,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稳定土地生产能力;推进现代苹果产业数字化建设,实现苹果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智能化管理。②蜜桃产业。一是优化新品种结构。引进蜜桃、蟠桃、油桃、黄桃等早、中、晚熟系列新优品种,提高桃品质,推进蜜桃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放大“秦安蜜桃”品牌效应,提升秦安县农产品整体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以刘坪镇、西川镇和王尹镇为重点,新建2-3个新品种蜜桃种植示范园。二是推广新技术应用。加强与国家桃产业体系、甘肃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研发示范高光效树形结构培养技术、桃园艺化精准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蜜桃贮藏保鲜技术、物联网集成示范应用等新技术,制定形成桃生产技术标准与规范,创建蜜桃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平台1个,建立蜜桃新技术试验示范园1-2个。三是打造“蜜桃+”产业。结合创新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要求,转变蜜桃种植方式,将蜜桃种植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蜜桃+旅游”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③花椒产业。一是突出花椒优势产区。以千户镇、王窑镇、郭嘉镇、安伏镇等老产区为基础,加强椒园管理,提高花椒品质,增加椒园效益,在千户镇川珠梁、何吕梁、永安梁、四坪梁、老山梁等区域打造老果园改造示范基地建设工程5处;在中山镇、王铺镇、兴丰镇等新产区开展补植补栽、新技术应用,实现新植椒园的早产丰产,同时进行花椒加工、交易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产业要素集群配套发展,完善新区产业链条,提高花椒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提升花椒品质。充分发挥土专家等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推进花椒产业的提质增效,建立花椒良种培育基地、花椒种植苗圃,培育推广具有无刺、耐寒、高产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应用花椒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花椒田间管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残留,提高花椒品质。到2025年,创建花椒科技示范基地2-3个。三是推进花椒精深加工。开发花椒食用油、花椒精油、椒叶食品等花椒产品,提升花椒产品附加值,放大“秦安花椒”地标品牌效应,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强市场营销。加强花椒种植与市场企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和支撑,在郭嘉镇、王铺镇、中山镇各建立1个花椒交易市场,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市场,拓展四川、重庆等花椒需求大市场。提高林果产业智慧化、循环化、生态化水平,适度控制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构建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花椒产业体系,形成与文旅、商贸协同、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做精两大优势产业。①中药材产业。一是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以王铺镇、中山镇部分高寒地区为重点,推进冬花、万寿菊、党参、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以安伏镇、叶堡镇等为试点,试种黄精等中药材新品种,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带动全县适宜地区中药材发展。到2025年,中药材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二是推广技术提质增效。以中山镇、魏店镇等镇为试点,建立冬花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试验、优良品种选育等基地,集成“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推广花椒、苹果等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新模式,加快GAP认证步伐,开展药材产品、产地认证,推进中药材产业做大做优。建成2-3个药材技术研究与示范试验基地。三是推进中药生态旅游与健康产业。打造特色保健品与健康食品,加快理疗、观光、餐饮、娱乐、中药药浴、中药保健茶、中药保健酒等融为一体的中药生态旅游发展;积极发展集“中医药保健产品—中医药养生文化—中药观光”为一体的新兴健康产业,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的中药材经营模式,构建中药材市场体系、村镇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助力农户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计划性、科学性、互动性。②蔬菜产业。一是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六统一”标准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以葫芦河、清水河流域川道区为核心,以兴国镇、中山镇、安伏镇等镇为重点,引进辣椒、番茄、脆瓜、西瓜等新品种,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为产业融合路径,创新“菜-果(粮)-菜”种植模式,打造高产高效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五营镇雒原村建设1个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到2025年,新创建高标准蔬菜基地3000亩,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10万亩。二是推进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蔬菜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发展蔬菜仓储、分拣、冷链、运输等设施,提升蔬菜产业基地品牌化、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健康种苗、育种育苗、设施升级、采后加工、品牌建设、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体系等全产业链建设,突出比较优势,聚焦优势错季蔬菜、冬春早果菜、秋冬果菜,科学布局蔬菜保供基地,加快第三,培育X个特色产业。以突出地域特色为主题,合理布局,集约生产,注重品质,培育发展粮食、畜牧、林下养殖、食用菌等一批秦安特色农产品。林下养殖,以五营镇、王窑镇、王铺镇为重点,充分利用苹果、花椒、梨等林果株体林下空间,结合中药材特性,推广花椒林下中药材种植;推广林下喜阴蔬菜种植;在低海拔低山区,推行林下养殖,实现林果与鸡、兔、鸭、鹅循环种养,推广应用绿色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电子标识等新技术,构建产业循环、废弃物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粮食种植,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种植科技水平,保障秦安粮食供给、粮食安全。以王铺镇、魏店镇、千户镇为重点,引进玉米、小麦新品种,推进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适宜地区发展。食用菌,以郭嘉镇、安伏镇、叶堡镇为重点,推进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构建“农作物秸秆/果枝/尾菜—食用菌基地—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循环链条。畜牧养殖,在王铺镇、中山镇、千户镇等适合牛、羊养殖地区,支持规模化种植牧草、规范化畜牧养殖,培育5-8个10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户。

(2)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利用农业景观、弘扬农耕文化,立足农村空间和农作体验吸引游客,通过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创优品牌形象等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功能。通过景区带动型、城市依托型、特色小镇型三种形式,以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专业村为重点,以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星级农家乐经营户。以刘坪镇、五营镇、陇城镇、郭嘉镇、西川镇等为重点,引入科技和创意元素,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催生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游园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田园康养等农业新业态,建设一批休闲农庄、创意农场、农事学堂、亲子乐园、开心牧场等休闲农业项目。

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以西川镇、刘坪镇、中山镇为重点,推动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中医药养生、民俗养生等业态,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产品。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开发种植、采摘等农业旅游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休闲旅游示范带,为发展旅游产业增添强劲动力。将历史文化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开发学习、体验、娱乐等农业旅游项目,重点挖掘大地湾文化、女娲文化、三国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五大文化资源优势,助推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充分挖掘果园风光、葫芦河生态景观、凤山秀美景观、大地湾文化遗址、女娲历史文化、寻根祭祖圣地、陇城古城村落等旅游资源,重点围绕刘坪何湾万亩桃园、大地湾遗址公园、葫芦河生态公园、三国文化园、叶堡镇石节子村、王尹镇艺术草编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乡村民宿、交通道路、旅游标识、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构建一条乡村休闲旅游“黄金走廊”,打造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地标。              

(3)积极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以“3+2+X”产业为重点,拓展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供销、邮政、农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市场主体,发挥基层供销社作用,开展苹果、蜜桃、花椒、蔬菜、养殖等技术推广,提供撂荒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粮食林果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农资供应、地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构建科技服务、生产资料、农品营销、金融支撑、人力资源、信息交流等全领域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深入、精准对接,以大数据为抓手,提升产品、设施、标准、数据、市场服务水平,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经营主体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构建新时代新型农商利益共同体。利用网络,缩短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培育本地消费群体,让新鲜的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者家庭。

第二,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在农村人口集中区域改造提升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电器维修、农具维修租赁、农资回收处理以及老人照看、儿童看护、房屋装修、乡村演艺、节庆专业服务、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婚姻中介等乡村生活服务业,不断提升乡村生活便捷度,留聚农村人气。创新服务方式。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结合秦安林果产业、蔬菜产业、中药产业、畜禽产业运行特征及黄土高原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价格合理、附加值大的新型服务产品、服务模式、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贴切、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一是补齐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快递到达率,实现快递降费提速,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二是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三是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方式,构建消费者、生产者、批发零售多方直接对接的网络体系。四是强化升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品牌建设、质量标准、品质控制、金融、物流、培训等服务。五是加强电商人才培育和引进,推进集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园,形成配套生产标准化体系。

(4)提升现代农业“微笑曲线”产业链价值

第一,向“微笑曲线”上游延伸,实现“科技强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限制。在“微笑曲线”上游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围绕实用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进、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四大重点”,开展一批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二是加大品种引进示范、品种换代、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强化新品种引进,在西川镇建立苹果、蜜桃、花椒、中药材等农产品新品种示范基地,培育数字农业、科技农业、智能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三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县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林科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搭建校县共建、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四是加强技术推广。支持涉农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园区)、星创天地、科技示范合作社。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创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镇1个、示范村2-3个、科技示范合作社10个以上。

第二,提升产业链中游价值,实现“质量兴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在“微笑曲线”中游提升附加值,走“质量兴农”之路。一是围绕苹果、蜜桃、花椒等农产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构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展果品、花椒、蔬菜、畜产品等溯源试点建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构建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三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提质增效。四是提高农产品包装质量和包装水平,推广冷链包装技术,设计凸显秦安地域文化的包装产品,促进秦安果品、花椒远销国内外市场。

第三,向“微笑曲线”下游延伸,实现“品牌兴农”。在“微笑曲线”下游拓展市场营销、仓储物流、品牌建设、精深加工。持续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优质林果产业地域品牌形象。一是加强区域市场拓展。积极推动秦安农产品走出去,紧盯农产品高端市场,定期在重要农产品销售城市举办推介会,推动秦安苹果、花椒、蜜桃等优质农产品走向大型商超、高端餐馆。到2025年,重点维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新西兰(新疆、西宁、兰州)、成渝等农产品市场,构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加强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形成涵盖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销售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依托现有仓储基地,优化农产品仓储基地的空间布局,提升仓储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在西川镇、叶堡镇、莲花镇建设3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在兴丰镇建设1个标准化活禽交易市场。在王尹镇、安伏镇、郭嘉镇、叶堡镇、莲花镇和西川镇建设6个果品仓储物流基地,在西川镇建设1个冷链配送中心。三是推进市场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打造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依托“中国桃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等名誉称号,加快构建秦安县农产品品牌体系,积极申请农产品地域品牌。到2025年,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2个,打响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等知名地域特色品牌。四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高端餐饮业结合,创新农产品加工产品,探索水果饮料、水果罐头、果蔬脆片、桃木雕刻工艺品、调味品等产品的创新加工。五是加强数字信息服务。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经销商、销售企业、加工企业、农户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促进现代农业市场化;加强营销队伍和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

3.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推进乡镇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一是提升县城公共设施,提高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档扩面,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交通、市政管网等设施智能化。二是整合农村多种资源,拓展乡镇服务中心功能。把乡镇服务中心与农村其他管理机构(如人社基层服务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群众工作中心、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等基层管理机构)充分结合,完善农村电商、养老、医疗、教育、餐饮等基础服务项目。三是突出区域功能划分,细化乡镇服务中心管理。推进农用机具和畜禽养殖服务站、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等生产生活服务区域建设;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完善社区超市、农贸市场、理发室、家具家电等生活消费服务区域建设;提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室外健身广场等文化娱乐服务区域功能。四是建设农村区域中心长效运转机制。从健全基层组织、抓好队伍建设、保障运转经费、评定督查考核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市场主体的长效运转机制。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强基础、补短板”要求,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支撑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安全饮用水供给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城镇生活和工农业节水改造,充分改造利用老旧供水网络,以饮用水质量和供给保障为目标,利用好“引洮工程”和秦安县小湾河、高家峡、苏家峡等饮用水库的供水,强化取水点水质安全保护,构建辐射全县饮用水网络体系,破解农村安全饮用水供给困境。二是推进灌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重要林果产业种植区灌溉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普及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产业水”网络体系建设。三是持续优化农村道路。依托现有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地区交通通达深度,重点解决连接产业基地、人口密集区以及未来旅游康养区域的道路设施问题,布局建设农业“产业路”,以“产业路”带动形成“产业线”,将产业路、断头路、联网路及部分自然村路纳入村道规划,提升农村公路对外联通能力。四是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村单一能源结构。减少农村煤炭、薪柴、农作物秸秆等燃料的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等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气化叶堡、安伏、郭嘉三镇,合理、有效、灵活推动天然气向农村区域普及。五是推进电网、通讯、农具站、停车场等其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智能化电网应用,延长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将农村电网精细化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提高农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和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光纤全覆盖;在果树种植基地、乡镇、农作物规模生产区域建设可以提供农业机械化农具存放、管理、维护等服务的农具站;在兴国、郭嘉、五营、陇城、刘坪等旅游发展重点区域规划修建停车场;持续推进路灯、生态步道、文化广场、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体系。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强化基层卫生防疫能力;实现综合服务、幼儿园、卫生室、全民健身设施、邮政快递公共服务站、金融服务站、综合文化活动室等各类配套项目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充分融合和有机整合。

(3)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依托“苹果+、蜜桃+、花椒+”三大产业、高原梯田风光、葫芦河凤山绿水青山、大西北村落建筑、特色乡土文化、西北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与兰西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相匹配的美丽乡村。一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村庄整合统筹统建,综合施策、统筹发力,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农村风貌、农村综合环境和农村散居院落的改造提升,推进“巾帼共建美丽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乡村景观风貌改善和优化工作落实到各个镇,以镇为抓手实施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从房屋建设、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统一规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环境优美和布局整齐合理的乡村风貌。二是以中心村为重点,巩固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果,推进小康时代从前期“有房住”到后期“宜居住”转变,从服务前期“精准脱贫制”到乡村“普惠制”转变,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强乡村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乡风文明水准。

4.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根据土地利用全域总体规划,对全县山、路、林、沟、渠、村实行综合国土整治。切实加强农村新增用地保障,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一定比列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加大撂荒土地整治,加快土地整合力度,将土地适当规模集中平整,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增加耕地存量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村庄面貌。在遵循国家征地制度的框架内,释放城市、产业用地空间,实施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主的产权改革大思路、大举措,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守住耕地红线。大力整治土地撂荒、促进农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探索“村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村集体土地建设经营性住房、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入市”模式,拓展非征地框架下的城市、产业用地空间。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房屋产权的规范流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2)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建立以土地为主的农村产权流转的相关制度。对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离开农村进城工作、生活的农户,在自愿选择、合理补偿、合法办理的原则下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出让流转、集中交易的土地使用改革,为城镇空间发展、农村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支撑。构建包括农村土地在内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农村土地流转公告、信息,定期为农用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出让、农村宅基地租用出让提供规范、专业、合法的信息公告、信用背书及手续办理服务。与天水、兰州等关联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交易成果信息,为未来区外临近地区土地等农村产权流转、租让、交易提供专业服务。

(3)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构建新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的服务供给,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沃土工程、农业节水提质增效工程“三大工程”。规范、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用足用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三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丰富农产品产业体系,加快开发蜜桃蛋糕、蜜桃饮料、蜜桃罐头、果脯、苹果饮料、苹果腊肉等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强化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互联网+农业”、林果畜禽加工、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等配套产业发展。四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指导、创业孵化、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支持小农户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展电商服务小农户专项行动,支持小农户利用秦安当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闲置农房等发展观光旅游、餐饮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

(来源:秦安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20-03-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