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概况
靖远县扶贫概况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22  编辑:刘梦迪

摘要:靖远县隶属于甘肃省中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2019年全年退出贫困村74个、减贫8489户354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情况

脱贫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累计落实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4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9.22亿元(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3亿元),东西协作天津帮扶资金1.45亿元。投入到户产业资金3.84亿元,扶持发展以七大地标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座,发展“扶贫车间”49家,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998元,岷漳移民实现了安居乐业。脱贫攻坚扎实推进,1.84万贫困人口搬迁安居,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处,改造农村危房4925户,18个乡镇17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目标基本完成。落实各类教育惠农资金7.04亿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1%。县乡村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设备配置、医务人员配备全部达标,建成5个区域医学中心和5个县域急危重症病救治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大型设备更新换代,实现与县区域医学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影像、心电、超声等辅助诊断同质化。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高效农业为统揽,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持续稳定增收和巩固提升“三保障”为关键,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总体提升、城乡差距全面缩小、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十四五”期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坚持稳定脱贫和巩固提升相结合,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开展脱贫攻坚“定期回访”,重点核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低保兜底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确保脱贫质量。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防贫保险制度,防止已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返贫致贫。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基础条件较差村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持续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不断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创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按照“七大地标产品”为主导和“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思路,加强主导产业构建与到户增收产业培育有机衔接,支持巩固对象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种养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增收能力。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力争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产业化联合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完整生产组织体系。稳步规范发展“扶贫车间”,帮助家门口就业的巩固对象持续有效增收。坚持“五挂钩”原则,强化巩固对象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贫困群众与市场经营主体相“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配套完善设施,推动集中安置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引导搬迁户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大新型社区治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扎实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巩固对象稳定增收。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十四五”期间,巩固对象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脱贫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

 (3)统筹推动扶贫扶志

强化培训输转,分类分层次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案”针对性培训,持续提升就业能力,确保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应培尽培、有输转意愿的劳动力应转尽转。继续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充分发挥“新时代讲习所”、“八个一”工程等载体作用,持续推广“三说三抓”“两户见面会”等有效做法,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主体意识。建立健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就业补助、奖勤罚懒等激励机制,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稳定脱贫。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传承优良传统,专项治理婚丧陋习、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

(4)不断强化兜底保障

坚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以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统筹衔接、综合施策,为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织密防护网。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继续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和代缴保费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对低保家庭、特困供养人员、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统筹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体系。

2.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1)确保粮食安全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基本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休耕轮作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党政同责抓“米袋子”,落实“菜篮子”负责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继续将优质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小杂粮作为主导粮食品种,推广藜麦等新兴粮食作物品种,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推广低温绿色储粮技术,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十四五”期间,确保粮播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综合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紧盯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大力发展寒旱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实施五合、北滩、东升、刘川、乌兰、大芦等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健全农田设施管护机制,在沿黄重点灌区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兴堡子、靖会、刘川等大中型灌区提质增效。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及土壤有机质提升面积100万亩。

(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及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施设备及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高效蔬菜、工厂化育苗、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设施种植业发展。有序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加快配置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和生产监控等自动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优势,加快沿黄河自流灌区设施渔业发展,推进标准化、设施化健康养殖。

3.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农林牧结合、产加销配套、粮经饲兼顾、一二三产融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蔬菜产业。围绕黄河上游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以东湾镇为核心的国家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持续优化蔬菜生产布局,东湾、双龙、大芦、平堡、北湾以日光温室为主,糜滩、刘川、三滩、乌兰以大棚蔬菜、高原夏菜为主,继续建设东湾糜滩万亩辣椒和北湾万亩黄瓜等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刘川万亩地膜洋葱,沿黄万亩小甘蓝、番瓜、芹菜,东湾刘川大芦万亩加工专用番茄等规模化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提升蔬菜育种育苗能力,建设糜滩、东湾、三滩、刘川、乌兰、大芦、北湾、平堡等8个集中育苗中心,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依托北方菜业、西北田园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广设施改造提升、标准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绿色生物统防统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订单蔬菜”“合同种植”等市场化生产方式,推动蔬菜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25年,改造日光温室及钢架大棚旧棚5万亩,蔬菜生产规模达到52.1万亩。

做大肉羊产业。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肉羊产业园为目标,推动建设哈思山脉、若笠塬、屈吴山、黄家屲山等四个原生态天然牧场,建设集肉羊养殖、滩羊良种繁育、肉制品屠宰加工、餐饮连锁和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肉羊产业基地,形成连接滩羊产业上、中、下游的肉羊养殖加工产业链,打造甘肃最大羊羔肉一级供应基地和“靖远羊羔肉”采购中心。

做亮生猪产业。围绕生猪全产业链,完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培育、引进项目。依托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北滩镇生猪种养一体化生态产业园区有机肥厂建设,刘川镇38万吨健康安全饲料加工厂建设,以“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引导、扶持脱贫村和合作农户建设配套的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达到20万头。建设以生猪养殖为龙头的绿色循环农业基地。到2025年,实现全县100万头生猪饲养量目标。

做精枸杞产业。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为目标,按照枸杞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设4个万亩集约化、规模化优质枸杞种植基地,实施五合枸杞特色小镇及枸杞批发交易市场、靖远县枸杞工程研究院等项目,开发枸杞茶、枸杞蜂蜜、枸杞罐头、营养全粉、枸杞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打造“国家枸杞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2-3个万吨级枸杞原液生产线,“靖远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

做优硒砂瓜产业。围绕打造全省最大的富硒旱砂西瓜之乡,发挥靖远硒砂瓜“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优势,大力推动硒砂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硒砂瓜主产区产地综合交易市场及冷链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高湾、北滩、五合三大核心种植区建设,分区域打造10个以上万亩连片种植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县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

做特果品产业。以大庙香水梨、小口大枣等地标认证产品为主体,持续优基地、强加工、重储运、拓市场、促销售,打造果品全产业链,建设绿色果品示范基地。调整优化布局,建设沿黄灌区优质苹果产区,石门双龙优质大枣产区,兴隆永新优质梨产区。深入开展高标准示范性果园创建,建设三滩万亩富士苹果基地,石门、兴隆、双龙4万亩优质大枣基地。依托金杞福源等龙头企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强化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小口大枣、大庙香水梨地标产品的保护开发水平。到2025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做新文冠果产业。持续推动文冠果生物能源基地建设重点示范县、“全国文冠果之乡”建设,不断提升靖远文冠果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影响力。依托甘肃陇原、鑫辰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优化提升东升、五合、靖安、若笠、大芦等现有24万亩种植基地,进一步推动文冠果种植加工,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做深中药材产业。着力推进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精细化,销售品牌化和市场多样化。优化种植布局,逐步形成干旱半干旱山区以肉苁蓉、黄芪、党参、甘草等种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在兴隆、永新、靖安、若笠等重点区域建设5个万亩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扶持壮大以汇勤生物、陇草堂、仁博药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开发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食疗保健和养生旅游。

(2)加快实施“农业+”战略

全力建设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依托靖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发展康养农业、富硒功能农业,培育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进程,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围绕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宗教民俗游等三条旅游线路,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大力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产业。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一县一业”“一县多元”“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带和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北湾、东湾、高湾、五合等乡镇高效循环农业产业园10个,推动发展企业农户市场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努力建设西北绿色农特产品基地。重点推进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与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建设,着力创建以肉羊、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打造提升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4)构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抓好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大经营主体”发展,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加快推进金三角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及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和扶持新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冷链贮藏物流中心。到“十四五”末,新建农产品产地市场20个,新建农产品冷链贮藏物流中心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00家以上、家庭农场达到1100家。

(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农业良种化和机械化水平,推广高性能、多功能、安全、节能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探索发展农用航空,扩大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大力推动种子种苗药剂处理、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作物有害生物高效低风险绿色防控、畜禽绿色规范化饲养、食品加工副产物高效回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十四五”末,重点扶持壮大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10家,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

(6)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战略,以创建名、优、精、特、新农产品品牌为方向,着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多品”工程与品牌提升计划,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争创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绿色认证食品等品牌。加大认证产品及基地保护力度,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提升“靖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4个以上“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十四五”期间,增加“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创建地理标志品牌3个,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突出规划引领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把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促进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2)强化基础支撑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行动成果,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内道路、信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运行管护机制。扎实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推进道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强城郊村与城镇自来水网连接,普遍提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程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保证供电安全。完善乡村公共照明设施,逐步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和节能路灯。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抓好5G信息技术推广及应用,建设智慧乡村,实施光纤入村、宽带入户深化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

(3)建设美丽乡村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打造一批示范小城镇,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美丽乡村115个,重点打造黄河沿岸美丽乡村36个。“十四五”末,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农村“风貌革命”全覆盖,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

(4)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工作机制,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聚集。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步实施承包地“三权分置”重点任务,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抵押融资等方式促进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流向农业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

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更加充分的权能。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3)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

推动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三变”改革,引进和培育一批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农业劳动力依赖度高的经营主体,探索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着力盘活集体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开展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土地合作、劳务合作、乡村旅游合作等多元化合作,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4)着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着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开展多元化的集体资产股权设置模式,健全和完善集体资产股份的价值评估机制,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股权的抵押、担保及有偿退出,最大程度提升农村集体成员财产权能。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程序、完善治理、扩大试点范围。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让集体成员共享经营性资产收益。大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推进集体资产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内容时间:2020-03-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