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4.9万余篇学术报告,超过8.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4.1.1 城市生活社会救助制度
城市生活救助作为我国生活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巨大破坏,城市中大量工厂关闭,大批失业工人和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衣食无着,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各级政府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这些贫困群体实行了大规模的紧急救助。其中,包括对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给予的临时救济,以及对孤老残幼给予的经常性救济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的城市生活社会救助制度。传统的城市生活社会救助,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主要依靠各企事业单位承担困难职工家庭生活的救助工作,保证了城镇中适龄的、有劳动能力的居民进行就业,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当我国城镇居民陷入生活困境,无法满足最低生活水平时,国家和社会依法为其提供的一项能够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的城市生活社会救助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三年自然灾害使得一大批被精减的城市职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由于缺乏生产经验,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成为新的救助对象。加之,“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社会救助工作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一些人员因伤因病致残造成生活困难,也需要政府的生活救助。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城市出现了大量新的贫困群体。据统计,“1986年我国登记失业人数264万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