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4.9万余篇学术报告,超过8.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市民化既是农村转移人口退出农地后的必然归宿,又是打消其保障顾虑的直接途径,更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据此,亟待在概念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对农村转移人口相关意愿与态度的调查与分析,科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市民化机制。
第一节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解读
关于农村人口“市民化”概念的提出,学界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在《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所发表的文章《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使用“市民化”提法,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不断强调“市民化”的重大战略意义。目前,理论界多以农民工市民化来总体替代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等概念,即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之相伴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客观必然性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基础,且主要受主客观两大因素推动。主观因素是农民工大规模返回农村不再现实。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人口主力军,对于定居城镇相对充满热情与憧憬,敢于承担风险、开展投资、努力拼搏,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在农村继续务农的技能与意愿,乡土情结相对淡薄。换言之,以新生代为主体的农民工留在城镇已经成为政策必须面对的紧迫事实。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农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节约劳动的生产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总投入和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都在迅速下降,而农业机械投入则大幅增加,资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