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表2-2
所属图书:转型发展经济中产业集群的起源与演化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关键词:
竞争优势是动态比较优势与管理优势的结合

比较优势是区域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或地区竞争力,根源于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如何最有效率地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参与外部区域分工和交换的问题。这里所指的资源主要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拥有因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人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谈到资源优势,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资源,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过度看重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会由于技术水平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性开采、环境污染、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非常重视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但与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价格理论不同的是,价格理论关注的是内部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配置问题,而比较优势理论关注的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分工和贸易中,本地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因而,比较优势理论常被用来解释生产的地域分工问题。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理论着重分工和市场交换的好处。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偶然外生原因,产生了劳动生产力的国家或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产品的价格差异。通过分工和交换,不同国家或地区将不断地自我强化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并从中获益。

2.1.1.1 斯密的论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中,把劳动分工划分为三类:一是同一个生产单元里不同人之间的分工;二是行业之间的分工;三是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斯密还解释了分工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有了分工,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