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社会态度     检索到  42618  条相关信息

社会态度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运行状况的重要内容,居民社会态度积极与否可以反映出居民生活满意程度,也可以反映出社会运行及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居民的社会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西部地区社会运行现状,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求,为西部地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鉴于此,本文将居民社会态度划分为个人生活层面的社会态度、群体比较层面的社会态度和社...

作者:李凯 耿鹏 李东 李小元 出版时间:2015-09-01

本文内容包括:中产阶层的概念;中产阶层的界定、测量和规模;社会中层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中产阶层社会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培林 陈光金 张翼 李炜 出版时间:2008-08-01

首先,本文梳理了“农民工”态度的相关研究文献。其次,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的动机与态度。再次,本文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群体对打工生活方式接纳程度的因素,指出了三种影响机制:动机合法化机制、替代方案可能性机制和打工生活选择性机制。最后,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对待打工生活方式的态度的变化。

作者:徐法寅 出版时间:2020-08-01

本文在生活方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农民工”的打工动机和对待打工生活方式的态度。首先,本文梳理和批判了“农民工”研究中的结构制度分析和动机态度分析。其次,本文提出了生活方式理论,说明了“农民工”的主观动机态度和客观生存状态之间的“同构性”和“互构关系”。最后,本文说明了“农民工”维持打工生活方式的微观逻辑和“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微观基础。

作者:徐法寅 出版时间:2020-08-01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没有引发社会的动荡?处于城市低收入地位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产生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在城市聚集居住并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规模的集群行为?

作者:李培林 陈光金 张翼 李炜 出版时间:2008-08-01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交流工具。当今世界日趋便捷的交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在这一宏观语境下,语言使用个体需要学习更多的语言来满足日渐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语言使用者如何看待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各种语言资源,即语言态度,对双语教育的成功实施影响巨大。

作者:刘全国 出版时间:2014-10-01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建设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在社会信任、社会满意度、公平感和对社会冲突的感知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杨宜音,2006;王俊秀、杨宜音,2018)。对此,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

作者:焦开山 郭靓雯 出版时间:2020-09-01

为了解与把握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城乡居民的目前状况与未来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社会意识与社会流动课题组”于2002年3~8月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调查(抽样框的设计采用了区分城乡两个区域的概率成比例方法)。本文是这次调查中有关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方面的分析结果。

作者:许欣欣 出版时间:2003-01-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