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社会认同重建     检索到  66203  条相关信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我国实现了主权独立和经济自主,并由此开创了迄今7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始终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国家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正是在这7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

作者:张虎祥 出版时间:2020-03-01

本文将探讨基于城乡制度分割而形成的城里人—农村人划分格局下的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状况。首先,我们对国内外相关认同理论的回顾与经验研究的梳理,形成了我们的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焦点。然后,我们将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所具有的特征、建构逻辑、可能的策略性变革三方面展开论述。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关注认同所具有的多元化、动态特征,生活情境中认同的建构逻辑以及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流...

作者:王毅杰 高燕 出版时间:2010-05-01

表面上,官办慈善存在的诸多弊病,是引起舆论诟病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慈善意义和基本价值的缺失、公众认同的转变和分化才是诱发信任危机的真正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受到排斥,彻底中断。1994年,党和国家“为慈善正名”,赋予慈善合法性,不仅让慈善在中国社会“复活重生”,而且开启了官办慈善事业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国家恢复和承认慈善的“角色”,...

作者:刘威 出版时间:2017-12-01

本章从闲暇生活、共同体意识重建和自我认同的角度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中的基层秩序重建。从个体层面来说,上楼村民需要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新定位,但这不仅是一个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过程,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教育引导策略帮助村民尽快完成向居民的认知转换以及提升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乃至自豪感,而另一些地方则试图利用传统文化来凝聚社区共识,重建村社共同体。由于离开了土地和农业...

作者:吴莹 出版时间:2018-08-01

本文尝试运用一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过程中,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将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另一类是由基层政府组织的。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如果深深嵌入在关系网(工具网、情感网)的小圈子中对基层政府组织的恢复活动有负面作用,对本村有较高认同感的村民参与自组织的社区志愿性活动的可...

作者:罗家德 方震平 出版时间:2013-12-01

本文分析了凡村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化现象。社会变革使传统村落中的年青一代第一次面对与其父辈不一样的社会,从而出现了代际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年轻人中间产生了一种趋向于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趋势,但本文指出,不能认定中国的个体化现象的发生会必然地导致无公德的个人的出现。若要重建凡村的传统人际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尝试建构一种新型共同体,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由不...

作者:赵爽 出版时间:2023-06-01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谈四川灾后重建模式:发展型重建。文章首先指出这场灾难是旷世奇难,对天府之国造成了重创,其次谈到由于汶川环境特殊,加大了重建难度,接着论述了政府是如何化危为机,创造“重建奇迹”,随后阐述发展型重建推动跨越发展,再后讨论了科学发展统领科学重建,最后则概述出在实践中,升华凝练出的四川经验。

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认同”和 “技术建构论”两种理论,其次介绍了社会认同和手机使用的相关经验研究,最后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作者:袁潇 出版时间:2019-12-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