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是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有贫困人口10241户39903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有37476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3.9%;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85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有134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6%。
全县贫困人口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易武乡、象明乡、勐伴镇、瑶区乡等北部乡镇或靠边境一线的边远山区村寨,居住分散远离集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差,生存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公共服务水平底,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致贫困因素复杂多样。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和贫困标准的提高,大量低收入贫困人口成为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其不稳定的收入来源、不高的劳动者素质、薄弱的经济基础、以知识贫困和能力贫困为主的贫困表象,使其生存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经济收入增长的预期远远低于经济收入下降的预期。
一直以来,勐腊县以深度贫困群体为优先帮扶对象,以尽快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认真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等扶贫工作,加快推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程,扶贫开发取得较好成绩。2013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3531.51万元,其中,中央或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284万元,扶贫到户贷款资金30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或自筹1058.0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689.29万元,合作社自筹500.2万元。解决和巩固了3863人的温饱问题,使2503人得以稳定脱贫,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本报记者/罗桂华
改善居住条件
走进磨憨经济开发区磨憨镇磨龙村委会南歪村民小组,四周群山环抱,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在一块平整过的地基上,一间间规划统一的安居房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间。
“以前我们住的茅草房,一到雨季天就会漏雨,住在里面一点也不方便。”村民李大爷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政府帮我们盖了新房,住着非常舒适。”
南歪村村民的居住环境一直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心。2012年,在各方努力下,勐腊县扶贫办把南歪村列入“西双版纳州2012年新增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以集中安置的方式来建设。此项安居工程共投资3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97.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195万元。
如今的南歪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65间干栏式的新建安居房排列有序,村民都搬进了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一条条干净的村道,一棵棵诱人的果树,村民们正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勐腊县扶贫办继续组织实施2012年240户贫困群众的扶贫安居工程,共补助中央财政资金24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10个乡镇240户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使1023名贫困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同时,认真组织申报了2013年的扶贫安居工程,项目共涉及10个乡镇45个村140户645人,共补助财政扶贫资金140万元。
综合扶贫开发
今年6月26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到中船重工纳卡希望小学调研,召开扶贫干部轮换工作座谈会。
2002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被确定为勐腊县定点挂钩帮扶的中央企业,十多年来,公司本着“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智愚”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教育展开挂钩扶贫工作,先后下派了7名工作人员担任勐腊县扶贫办副主任和副县长,参与勐腊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勐腊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集团公司及昆明分公司负责人也曾多次到勐腊县,调研指导挂钩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共投入扶贫资金649万元,实施扶贫项目共36个,涉及援建希望小学、农业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投资、养老院设备投资、学校校舍修缮改造、捐赠物资、组织优秀师生到北京考察学习等项目。其中,2008年至2011年,共投资217万元援建中船重工纳卡希望小学;2012年,又投资48万元建设该校自来水、食堂项目;2013年,投入近20万元解决用电和厨房灶具改造,并成立爱心助学协会,与中船重工纳卡希望小学组成结对帮扶,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到学校看望孩子们。
纳卡小学始建于1969年,目前学校共有11名教职工、6个教学班267人。1992年被定为州三县“希望工程”扶持校点之一,校舍由茅草房改进为砖木结构瓦房。2008年,改为中船重工纳卡希望小学,在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的大力资助下,校舍由砖木结构瓦房又改进为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且校园的绿化、美化都得到了极大改观。建筑面积2274平方米,现软硬件设施合计总投资285.86余万元。
勐腊县扶贫办继续组织完成象明乡、易武乡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7003.09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工,项目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1894.5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和统筹政策资金10176.29万元,县级补助1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或自筹708.22万元。建设项目包括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民生保障等。
整村推进展新颜
从勐腊县城出发,车子穿梭在郁郁葱葱的山林,1个多小时后,一个宁静整洁的村寨映入眼帘,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崭新的干栏式楼房整齐排列,一串串瓜果挂满枝头。有的村民开着小轿车、骑着摩托不时进出寨子,几个孩子在健身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凉亭里聊天,这就是勐捧镇勐哈村委会的新曼浓村民小组。
2010年以前,曼浓村民小组位于南腊河中游旁,村寨常年遭遇水灾,影响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曼浓村的境况深深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心。
2007年,曼浓村民小组全体村民向上级提出搬迁申请,2009年,党委政府批准曼浓村民小组搬迁项目,国家、省、州有关部门合力扶贫攻坚,实施整体规划、整体搬迁、整体扶贫。国家先后投入扶持项目资金约430万元,实施了以安居温饱为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安居、通路、水利、基本农田、教育科技、特色产业、民生保障等扶持发展项目,使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后期村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曼浓村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党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2009年,勐腊县扶贫办把曼浓村列为云南省边境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0万元,建设党群科技文化活动室、党群文化活动场所、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2010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曼浓村民小组被列为“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勐腊县农委办投资17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进行村道硬化。2010年3月,该村完成整体搬迁。
曼浓村民小组美丽乡村项目总投资280.12万元,其中,村民自筹8300元,村民以工折资23.52万元,村民以物折资99.3万元,村集体投入6.47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5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建设村内道路、舞台、篮球场、健身场、凉亭、村内绿化、排污管网以及太阳能路灯基础设施。
“搬迁之前,我们村在勐捧镇属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贫困村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接触外面的事物比较少,思想封闭落后,制约了村寨经济发展。”村民小组组长岩糯贺说。
如今,曼浓村民小组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及网络全覆盖,村内主干道和岔道均为水泥路,村内建有公厕3个、文化活动室1个,68户农户住房均为新式傣楼,做到了规划统一、结构统一、占地统一、瓦片统一、道路统一、门向统一、绿化统一、围墙统一、线路统一、水电排放统一、晒台统一、布局统一的12个统一。
全村共有农户68户,2013年末人均纯收入4306元,曼浓村民实现了整体脱贫,部分群众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们一家5口人,儿子在上大学,女儿在景洪读高中,家里有一个年迈的母亲,经济收入主要靠橡胶、水田,冬天丈夫会开着货车去老挝拉甘蔗,我和村民合伙在村口开了一家傣味餐厅,生意还不错,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咪依欢告诉记者。
曾经封闭落后的曼浓村群众,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带动“农家乐”旅游发展,有的村民还大胆走出国门到老挝参与开发蔬菜种植,把种植的土豆、无筋豆、辣椒等冬季蔬菜销往国内的上海、成都等城市,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如今,曼浓村民小组已发展冬季作物、天然橡胶等1200余亩,冬季作物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
2013年度下达勐腊县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共540万元,其中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150万元,行政村整村推进300万元,自然村整村推进9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共拨付财政扶贫资金148.5万元。
勐腊县将继续组织实施2012年度29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项目。项目共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35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村内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室、卫生公厕等41件,项目受益10个乡镇22个村委会29个村1758户7923人。同时,认真组织申报了2013年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项目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4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村内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室、卫生公厕、人畜饮水等30件。
扶贫科技产业
勐腊县继续认真组织实施2012年的50亩河蟹养殖、220亩丝尾鳠养殖和瑶区冬瓜猪养殖等产业扶持项目,共投入专项财政资金150万元。同时,认真组织申报了2013年的勐捧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瑶区冬瓜猪(小耳朵猪)养殖、勐仑薏仁米种植示范、勐腊红颊竹鼠特种养殖示范、勐仑生态罗非鱼养殖等产业扶持项目,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
在距离勐腊县城13公里的勐腊镇曼拉伞村委会南亮村民小组下方南亮河畔,高源农夫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美丽的山水间。高源农夫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南亮村民小组6户农民发起组建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11月16日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9万元,主要养殖竹鼠。养殖基地厂房面积1800平方米,现有养殖技术人员2人,职工13人,社员由原来的6户增加到现在的122户。
竹鼠又名竹根鼠,红颊竹鼠属于其中一个品种,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特有品种。红颊竹鼠肉质细腻精瘦,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据负责人熊润华介绍,该合作社自2009年3月份用自有橡胶林林权抵押贷款25万元,外加农户自筹资金和其它贷款25万元,开始养殖竹鼠以来,已摸索并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红颊竹鼠驯养繁殖和疫病防治经验,并培育出良种红颊竹鼠1500余只。目前,该合作社资产规模达到150多万元,形成了红颊竹鼠养殖和冬瓜猪养殖综合养殖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生猪1460头、竹鼠2400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1万元,实现盈余22万元,社员平均实现盈余2000元。带动了周边农户特种养殖的积极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年均增收3000元,实现产值15万元。促进了特种养殖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持续投入橡胶生产财力有限,胶园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品系配置不合理、种植不规范、橡胶树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提前开割、推迟停割,导致干胶产量少、胶树损伤大、割龄缩短。农民科技意识不强、橡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粗放,割胶技术、磨刀技术不到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滞后等,上述原因导致民营橡胶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经济效益未得到充分体现。2013年12月,来自勐腊县橡胶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对关累镇的植胶大户、胶农骨干进行种、管、养、割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了橡胶技术能手,胶农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2013年,勐腊县扶贫办除继续组织进行2012年勐伴镇和关累镇的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外,还认真编制上报了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项目方案。该项目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进行橡胶栽培管理及割胶技术培训200人,培训分为2期。
扶贫开发换新貌
近日,记者走进象明乡倚邦村委会茨菇塘村民小组,了解村民搬迁后的生活状况。
茨菇塘村民小组距离倚邦村委会38公里,距离象明乡政府53公里,从乡政府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的路程,弯弯曲曲的山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大山深处。
据倚邦村委会支书罗增荣介绍,茨菇塘村搬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水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以耕种山地为主,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因素,截至2007年底,该村未通自来水、电。2007年,开通了连接倚邦村委会的土路,但路况较差。2009年,象明乡政府为全村25户村民每户搬迁户建盖60平方米的住房,按每平方米700元扶持,搬迁户每户自筹资金5000元以及负责备齐木料、砂石和必要的投工投劳。
原象明乡人民政府乡长李文国向记者介绍说,由于茨菇塘村地处偏僻,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田水利薄弱,耕作方式原始,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畜牧业为主。由于缺乏水源,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受气候影响较大,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农民温饱问题难于保障。长期以来,该村没有任何支柱产业,群众经济收入较少,生活较为困难。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3元,人均有粮454公斤。面临人畜饮水枯竭,只有进行易地搬迁,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扶贫开发,完善该村的各项建设,改善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不仅可以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而且可以改、增灌农田80亩,解决该村吃饭问题。迁入点距倚邦村委会较近,对实施通电工程等基础建设相对便利,对促进该村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搬迁后,每年可以增加粮食1万公斤左右,增加产值2万元左右。
现在的村址为李子树平掌,距倚邦村委会25公里,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生产生活条件良好,交通便利。走进现在的茨菇塘村,只见一间间崭新的石棉瓦砖房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丛山中,每家每户都接通了自来水,有几户村民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大部分村民家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还建盖了公共厕所,并配有自来水冲洗设施。
“现在我们的生活比搬迁前好多了,用水、用电都很方便,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村民彭东海满怀喜悦地说。
据了解,2013年茨菇塘村有农户26户140人,耕地总面积1228亩,人均耕地8.52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4355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民收入以粮食、畜牧业等为主。
此外,勐腊县扶贫办还将继续认真组织实施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八总寨、勐伴镇勐伴村委会坝连龙村、磨憨镇磨龙村委会南歪村的易地搬迁任务。八总寨和坝连龙共搬迁109户500人,项目计划投资74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6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或自筹327万元。南歪村共搬迁65户301人,项目计划投资3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4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195万元。目前,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坝连龙村已完成68户易地扶贫安居,南歪村已完成28户易地扶贫安居。
多种形式扶贫
互助资金试点。2013年,勐腊县扶贫办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选择了勐腊镇野牛洞村、勐伴镇中山村、瑶区乡南贡山村等7个村作为2013年度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村,实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组织各互助社到民政局登记注册。
太阳能热水器暖民心。“以前没有太阳能的时候,一下雨就洗不了热水澡,现在好了,随时都有热水,生活很方便!”瑶区乡南贡山村民邓先生笑着说。勐腊县扶贫办认真组织实施了2012年的1000户贫困农户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努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村寨生态良性循环。该项目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截至目前,勐腊县共投入250万元财政资金组建了16个试点村,其中,2008年试点村7个,2012年试点村2个,2013年试点村7个,每个村补助专项试点资金额度为10至25万元。目前,正在组织各互助社到民政局登记注册。
扶贫信贷。勐腊县扶贫办认真组织发放扶贫到户贷款3000万元,发放贴息资金150万元,支持到户贷款重点扶持贫困农户搞好粮食生产和产业开发。项目受益978户5244人。
开发建设革命老区。沿着一条干净的水泥路,几分钟之后,就会看见宽敞明亮的党群科技文化活动室,几个村民在党群文化活动场所悠闲地散步,寨子周边还新建了卫生公厕,规划有垃圾池,这里就是勐伴镇南奔村民小组。
勐腊县扶贫办精心选择了勐伴镇南奔村为2013年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村,并认真组织实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项目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村内道路硬化、党群科技文化活动室、党群文化活动场所和卫生公厕、垃圾池等,项目让98户463名群众受益。
“2014年,我们要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好2013年深度贫困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村委会整村推进项目,确保项目实施绩效;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好勐捧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瑶区冬瓜猪(小耳朵猪)养殖、勐仑薏仁米种植示范、勐腊红颊竹鼠特种养殖示范、勐仑生态罗非鱼养殖等产业扶持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好象明乡八总寨村、磨憨镇南歪村的易地扶贫项目,努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认真组织新增扶贫互助社完成登记注册工作,努力确保互助社运转正常,运行良好;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勐腊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
内容时间:2014-08-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