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是国家和云南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二五”以来,澜沧县扎实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突出抓好拉祜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积极探索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发展的路子,为贫困群众打牢了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基础。
2011年—2015年10月末,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7.57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6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68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23亿元。全县累计建成专项扶贫安居房2721户,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31个、整乡推进项目3个、县为单位连片开发试点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31个、互助资金试点项目3个、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8个、上海对口帮扶援建项目6类74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914户4173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0套,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0100人,雨露计划试点项目补助农村贫困学生3038人,投放农村信贷扶贫资金34389万元。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4%下降到41.17%,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通过实施拉祜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一族一策、一地一策”的办法,选择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致贫因素相似的跨乡(镇)小片区,开展差异化的集中连片综合扶贫开发,改变“以点布点”“撒胡椒面”的单点扶贫方式,整合投入、规模扶持、集中力量解决“直过区”民族和特困民族贫困问题,为下一步解决其他少数民族的脱贫发展问题探索了新路子。通过项目的实施,356个拉祜族聚居深度贫困村民小组实现项目覆盖,累计减少拉祜族贫困群众6万人,拉祜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同时,也为佤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树立了“比、学、赶、超”的标杆,增强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2015年以来,澜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省委书记李纪恒在普洱调研时的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症结,科学编制脱贫规划,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安居、乐业两个关键性问题,着力抓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
着力做到底数实。按照扶贫对象(贫困户)动态管理的要求,以“挂包帮”“转走访”为契机,对建档立卡贫困乡、村、户的信息进行全面核实,确保建档立卡结果客观真实、情况准确、信息全面,精准反映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和减贫成效,全面盘清各乡(镇)有多少贫困村、多少贫困人口,需改造农村危房有多少、有建房意愿的有多少、需要政府兜底的有多少,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找准“靶心”,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目前,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已基本完成。
着力做到目标实。结合澜沧实际,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安居、乐业”两大重点,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居方面:到2019年,基本实现每户贫困户有1套达到抗震标准、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人畜分居、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乐业方面:每户贫困户有1项增收产业;人均至少建成1亩特色高效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年均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人均每年至少出售1头以上商品畜;每个劳动力至少学会和掌握1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减贫方面:全县每年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以上,到2019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摘帽方面:到2019年11个贫困乡、1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最终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增收方面: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10000元以上。
着力做到规划实。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把行业规划、专项规划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扶贫攻坚规划体系,争取更多项目、更多布局进入省、市规划,甚至是挤入国家层面的规划,确保列入规划的项目“项项有支撑、件件能落实”。一是加快编制《澜沧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居工程等专项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统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二是由县扶贫办牵头,加快起草《扶贫攻坚总体方案》《贫困乡村退出工作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等方案,由县住建局牵头起草《农村危改实施方案》,由县财政局起草《项目资金整合实施方案》。三是根据澜沧县贫困乡、贫困村脱贫出列时间计划安排,加强与“挂包帮”牵头单位协调联系,加强督促指导,组织各乡(镇)扎实做好贫困乡、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编制。
着力做到措施实。采取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方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对通过生产发展可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根据农户实际情况,找准发展路子,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二是安居建设到村到户。优先完成贫困危房户,逐步消除非贫困危房户,分批解决无自筹能力的危房户;积极培养乡土人才、鼓励群众以劳折资,控制建设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积极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解决贫困乡(镇)、贫困村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实际困难问题。四是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到村到户。不断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参合、参保率,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水平,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有村医、有文化室。五是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实现贫困户户均1人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六是金融支持到村到户。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探索县级风险金补偿机制,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积极发展农民互助资金组织,采取农户联合担保贷款形式,争取更多金融扶持。
着力做到帮扶实。2015年9月以来,共有5家省级部门、11位市级领导和40家市级单位、112家县级部门单位、20个乡(镇)的10409名干部职工,对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0个乡(镇)、157个村以及5.34万贫困户、19.67万贫困人口进行“挂包帮”“转走访”,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157个,实现了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加大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的考核力度,推动“加强基层基础、推进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任务落实。督促各挂包单位强化定点帮扶责任,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做到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不出列、工作队不撤出。
内容时间:2016-02-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