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城市流动儿童     检索到  34906  条相关信息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和南京市的流动儿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流动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短视频App使用的角度了解流动儿童的品行状况。通过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流动儿童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使用短视频app对流动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形成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万增奎 出版时间:2021-12-01

本文主要考察了流动儿童现实的城市社会融合状况。首先,本文梳理了进城务工潮中双重边缘群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边缘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合困境。其次,本文结合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操作化定义,分别分析了流动儿童的文化、结构、心理融合状况。

作者:庄曦 出版时间:2016-12-0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涉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的政策,形成了以流入地的区县政府负担为主的状况。由于区县政府的利益、责任和能力不匹配,造成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机会的限制。本研究建议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免费义务教育的法定权利。

作者:袁连生 出版时间:2017-01-01

本文在梳理现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推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积极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借鉴。

作者:梁在 悦中山 出版时间:2023-06-0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形式,对江苏省部分地区的流动儿童进行了道德发展方面的研究,对他们在道德判断、道德动机、道德敏感性、良心发展、道德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年龄性别差异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学校、家庭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从而加强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共同加强流动儿童的道德教育。

作者:万增奎 出版时间:2021-12-01

总体上,流动儿童城市社会的融合处于困境之中,其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遵循情境中文化建构的逻辑,表现出独有的特点;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具有多维度和动态性特征,其身份认定更为模糊;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按照其生活的情境,可划分为城市社区、家庭、学校,它们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作者:王毅杰 高燕 出版时间:2010-05-01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改革浪潮的推进,生活艰辛的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农民迁移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家庭结构也经历了变化过程,特别受到这种变化影响的是流动农民的子女,我们根据与父母生活的状态把这些孩子分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作者:王雪梅 出版时间:2018-10-01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和农民工夫妻双方外出务工趋势的出现,流动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他们虽然进入城市,却被隔离在正式的制度和城市社会资源之外。正是这种边缘化的制度安排促成了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再生产。本文着重分析了流动儿童的规模、教育与城市融入的问题。本文指出,在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反学校文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子弟”反学校...

作者:周潇 出版时间:2022-08-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