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灾区建设     检索到  40157  条相关信息

明代灾区社会失范与否,灾民生计状况是其决定性因素。尽管明初以来建立了严格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与控制制度及其体系,但是,在饥饿的灾民面前,基本失去效力。至于明中后期里甲制瓦解,保甲制与乡约局部实行,以及地方精英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控制模式的诸多努力,既是传统社会变迁的系列应对之举,也是社会“灾区化”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有如明初里甲制一样一度实现基层社会控制...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03-01

“5·12”大地震,使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灾区众多学校的校舍或严重垮塌,或被程度不同地损坏,上百万学生学业中断。在即将大规模重建校园的时候,我们呼吁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以及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金会、捐助者等社会各界都能携起手来,在校园重建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建设能源节约、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新学校。

作者:出版时间:2009-03-01

有明一代,北方地区灾荒频繁,远甚于南方。据统计,明代水灾、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瘟疫、霜雪八种灾害的总数为6199次。北方“自然灾害总量最多,达到3340次,约占全国总数的53.8%。其中,北直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92次,平均每年发生灾害近4次”。明前期,河南、山东作为北方土地开发重点区域,也是主要灾区之一,饥民众多,饿殍盈途,灾区社会失范,动乱时...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03-0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探讨。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区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灾后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思路。

作者:王倩 出版时间:2009-04-01

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一年后进行的一项灾区居民入户调查为基础,全面描述了震后一年来灾区居民在住房、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条件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情况,并分析了他们对重建政策的需求、获得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情况,描述了灾区居民的总体社会心态。

作者:赵延东 马缨 何光喜 邓大胜 薛姝 出版时间:2009-12-01

本文是对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的研究,主要包括:一、研究背景、框架与方法;二、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测量;三、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分析;四、贫困村农户生计系统恢复重建的对策。

作者:蔡志海 出版时间:2011-01-01

本文考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的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汶川地震后社区重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政府和民间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力量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来重建社区。文章分析了三方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特点,也就社区重建还面临的一些挑战及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基本的讨论。

作者:陈涛 王小兰 出版时间:2009-05-01

中国历史上,“三荒现象”时或出现。所谓“三荒现象”,系指“灾荒”“人荒”“地荒”三者在空间上耦合,在时间上相继发生的一类极其悲惨的灾区民生状态与乡村聚落荒废现象。其中,“灾荒”是指天灾频发,饥荒严重;“人荒”是指饥民逃荒,灾区人口锐减;“地荒”是指耕地抛荒,土地荒芜。“三荒”发生次序为:“灾荒”发生,“人荒”随之出现,“地荒”接踵而至。灾区乡村社会遂呈自然化...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03-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