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工农兵文艺     检索到  3357  条相关信息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术语之一——“普及与提高”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普及与提高”问题在《讲话》中的重要价值。这一问题的实质为“大众化”问题,其构想是让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改造成工农兵, 而工农兵在“普及”中不断“提高”, 继而又创造出了属于工农兵大众自己的文化,实现文艺大众化。毛泽东同志将“普及与提高”形象化地序数为“豆芽菜与大树”,...

作者:田韶峻 出版时间:2020-09-01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主体——工农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工农兵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及概念演变问题。首先,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工、农、兵作为三个独立词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引进之后,这三个词语由职业概念转而被赋予了阶级和革命的含义。其次,本文以工农兵一词为例,探讨了群体性指称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阐述了国民、民...

作者:田韶峻 出版时间:2020-09-01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术语之一——“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形式”之所以被重视、被提及的原因与背景。延安时期,文艺遭遇了“形式成为问题”的尴尬,西方化的艺术不能贴近普通百姓生活,更不能有效承担宣传抗战、发动大众的使命,使得文艺通俗化的问题成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文艺家们先是发起了“旧形式利用”的活动,继而推动了解放区关于“民族形式...

作者:田韶峻 出版时间:2020-09-01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术语之一——“歌颂与暴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艺工作者们对于创作手法和创作客体所应当持有的态度问题。本文指出,在中国的文艺实践中,一直都有讽刺、暴露社会黑暗现象的现实主义传统,与之相对应的“写光明”也同样受到文艺界实践者的关注,强调“歌颂”式写作在宣传革命方面的突出作用。这种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不同观点成为抗战爆发后“...

作者:田韶峻 出版时间:2020-09-0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经典之作,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最重要的理论文本之一。本文结合文献史料,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整体谱系性探源,重返其发生的历史现场。通过考察每一关键词和核心范畴衍变背后所含蕴的时代变迁以及各种话语之间的内在冲突,揭示其生成的时代语境和变形图景,藉此探究它在整个中国文艺发展链条中的一脉相承关系以...

作者:田韶峻 出版时间:2020-09-01

在20世纪中国的伟大革命家中,邓小平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由于他长期负责全面的领导工作,因此,他跟毛泽东一样也有许多关于文艺问题的著述。而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文艺理论更为我国新时期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这时期党的文艺政策的制订和更加完善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作者:张炯 出版时间:2005-03-01

主编:赵王辅

作者:出版时间:2010-07-01
关键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迄今已有70年历史。它对后期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解放区文学艺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一部纲领性文献,对现代中国文学产生了规制性和广泛性影响。这种影响延伸至东北解放区,使这一区域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

作者:出版时间:2013-10-01
关键词: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