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一些重要的、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农具、役畜在村落内处于短缺状态,因此近代华北农民采用了资源共享来解决这一矛盾。如采用搭套的方式共同使用各自家里的役畜、农具,或者共同拥有役畜、农具,或者借用、换用、租用这些农具,对于碾、磨这种价格高但使用频率低的工具农民也有解决的方法。这些习惯反映并维系了农村中互惠型的人际关系。
东北沦陷区文学大体是在1939年后进入中兴期,1941年华北沦陷区文学开始崛起,1944年以后,两个沦陷区文坛都逐渐显露出萎缩的态势。黄万华:《沦陷区文学鸟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这一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结论,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史实: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其发展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却承担了极其艰巨的民族重任。置身于法西斯专制之下,新...
系我国华北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魏红运与日本学家合作,对我国华北几个有代表性的村庄的调查资料集,约250万—300万字之间。均为作者亲手获得的资料,对国内外专家学者了解我国农村发展的脉络,了解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正如秦晖所指出的,“什么是农民”这个问题,在困惑着众多的、古今中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不过,对当代中国农民的定义,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似乎变得容易了一些。于是,总的说来,有狭义的农民与广义的农民之分。狭义的农民指职业上的农民,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过有时人们也把从事渔业、牧业、林业等的人们看作农民。这就使我们想到了广义的农...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