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维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31  编辑:仲晓宇

过去的5年,对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极不平凡,面对挑战和考验,维西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维西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县委、县政府给全县15万各族群众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用数据来说明一切,截至2010年,维西县生产总值预计达188850万元,比2005年增加116832万元,年均递增17.98%;“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9502万元,年均递增32.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与2005年相比增加8707万元,年均增长47.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720万元,年均递增16.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13元,年均递增8.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9元,年均递增19.8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30.39:26.64:42.97调整为2010年的18.85:33.51:47.64。

抓党建,提升执政能力

维西县委书记农布七林坚定地说,“维西各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党,重点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维西县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推进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层层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选派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学习锻炼,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共组织干部培训175期,参训人数达2978人次,选派74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组织94名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云岭先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基层党建“三建三带三创”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县82个村支部全部改设为村总支,新设立267个农村(社区)党支部,培养发展党员3452名,村组干部党员占比达90.57%,无党员空白村,机关、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继续推进,探索开展了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注入滚动资金560万元,组建了25个村集体经济,成立29个特色产业党小组,集体经济培育取得新成效,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锻炼提高;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省委提出的 “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干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县委常委联系乡镇和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在全州率先出台了《村“两委”工作规则(试行)》,制定了以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培训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四项机制为主的《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全县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评比表彰办法》等措施,在全省探索先行,推行了《干部推荐调查制》、《老干部服务管理办法》、《村级四职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制度》,始终坚持按制度规范办事、用制度科学管理。以开展“三力”建设、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骄”、“奢”、“懒”、“赌”等问题,使党的执政基础得到加强。

强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维西县县长蔡武成说,“我们始终坚持基础先行,依靠项目带动发展,举全县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县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五年来,维西县共建设油路124.9公里,形成连接香格里拉、德钦的旅游小环线;修建乡村公路1192.5公里,架设澜沧江车马吊桥8座,全县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1195公里增加到3037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100%;覆盖全县的通信网络已经形成;电气化县建设稳步推进,共完成了63个行政村、21728户农户的农网改造工程,水电装机从2005年的1.52万千瓦增加到19.08万千瓦;单体投资史上最大、总量过亿的犁地坪水库建设落户维西,农村饮水安全得以改善,共建设饮水工程665件,架设饮水管道1556公里,有效解决了10.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修三面光水利231.2公里,建设田间渠系配套198.4公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县城念萨街、嘎萨街、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第三自来水厂正抓紧推进,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重“三农”,着力改善民生

维西是典型的农业县,“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类协会及组织42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重视农村劳务培训和输出,建立农民流动服务站,强化农村教育引导和服务,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推行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加快新农村和扶贫整村整乡推进建设,实施了70个自然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完成了34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巴迪乡整乡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实施“两免一补”、“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加快推进“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村办学前班”的集中办学步伐,共撤并校点及初级小学260所,“两基”工作不断巩固,规模办学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特困农民和城镇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大多数农村群众住上了安居房,部分困难城镇居民住上了廉租房;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实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全面推广“新农合”制度,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得到改善;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傈僳族原生态歌舞“阿尺木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上升到96%;扶贫开发工作中,五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589万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万人。救济、救灾能力不断提高,共投入救济救灾资金18520万元。

建支柱,培育绿色经济

“十一五”以来,维西县树立绿色理念,建设绿色经济强县,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并举的发展道路,加强教育、生态、农业、交通、市政、能源基础,确定了以生物、水电、矿产、旅游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谋划了“113”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狠抓以核桃、药材、葡萄、花卉为主的生物产业培育,建基地、引企业、树品牌,逐步构建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开工建设了吉期罗工业园区,矿产业开发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建设的轨道。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9.08万千瓦,发电量从2005年的4680万度增加到2010年的35153万度,增长了6.32倍,工业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以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建设为突破口,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保生态,给力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维西立县之本。县委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全面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了香格里拉维西三江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程,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保护和改善,森林覆盖率达74.83%;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小康建设,美化农村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依法治水、节约用水,研究出台了《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条例》,维西作为三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日益显现。

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切实抓好《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的贯彻落实,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连续3年开展同一主题,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千促”教育活动,组织编印农村政策法规综合知识读本《团结进步》(傈汉对照版),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傈僳族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在基层筑牢稳固的思想防线,始终高举“五个维护”旗帜,深入开展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正确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维西。

新机遇新跨越

历史发展的脚步已跨入“十二五”,维西县又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二五”时期,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高度重视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实现维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和谐安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和“113”产业发展思路,以富民强县、生态强县为根本,以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发展、稳定和民生三件大事,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总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居民消费率逐年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实现新突破,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到2015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突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镇就业率进一步扩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继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交通、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内外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水电装机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安全用电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主要江河和湖泊水质、主要城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以内,传统能源替代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重点地区泥石流治理、两河流域治理、山体滑坡治理、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

长治久安达到新水平。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发展,维稳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更加夯实,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宗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更加完善。


内容时间:2011-01-3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