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家庭条件差,相亲两三次都不成,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有盼头,如今搬进新房子,娶上了新媳妇儿,生活又开始有希望了。”张科财说。去年6月,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先锋村百花谷易地扶贫安置点迎来了第一批搬迁群众,而张科财就是其中的一员。
张科财家以前所在的习源村,离镇上有8公里多,不论是上街买东西还是孩子读书都需要走上两三个小时。由于妻子死的早,张科财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在家务农,生活过得很拮据。
“如今好了,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我也能在腾出时间,打点小工,挣点钱。”谈到现在的生活,张科财脸上露出了笑容。据张科财介绍,他现在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加上享受了精准扶贫特惠贷和教育资助等优惠政策,他家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是做梦也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说起移民搬迁的好处,何永才颇有感触。何永才家也是第一批搬来百花谷安置点的,在搬来之前,他们一家老小挤在凤凰村一个20平米的泥巴房子里过日子,家中除了床和炉子,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而如今在80平米的小区房里,沙发、电视、饮水机、电冰箱等家具一应俱全,这是何永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据悉,搬进百花谷安置点都是来自寨坝镇13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共有155户692人。刚搬百花谷安置点,很多人不适应镇上的生活,电停了,水不通,门开不了……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他们解决不了的就给寨坝镇百花谷安置点联合工会打电话。寨坝镇居委会主任、百花谷安置点联合工会主席文学梅说,“没有办法,百姓刚搬进来很多都不懂,教他们就得像教‘孩子’一样。”
最初,文学梅每天要接30多个电话,往搬迁群众家里跑十几回。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文学梅有点力不从心,她就带领工会工作人员把遇到的问题都记下来,整理成台账,在会上集中教群众解决方法。
针对搬迁群众问题多、工会人数少的现状,工会动员搬迁群众从每栋楼中推选出一名楼长管理搬迁群众的生活,并制作“便民服务联系牌”,写上供水、供电、通讯、楼长、政府、居委会等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挂在每栋楼下,方便搬迁群众联系各个部门。
搬迁群众的思想还没转变之前,总想着要养两只鸡,喂两只鸭,这让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成了大问题。百花谷安置点联合工会就一次一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让其将家禽都卖掉,遇上卖不掉的,工会就自己出钱买。
“这里的搬迁群众越来越像‘城里人’了,与以前比,安置点现在的环境也不知道比以前要好多少倍呢!”寨坝镇党委组织委员王德举说。
对搬迁群众来说,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了,可“挣钱无门”仍是大问题。百花谷安置点联合工会就牵线搭桥,把搬迁群众介绍到小区公益性岗位上和寨坝镇周边的12个项目工地上务工。同时,还组织群众参加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解决了安置点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安置点“一户一就业人”目标。
搬迁群众母仕强家原本是贫困户,以前全靠妻子务工和自己务农维持家用。现在他不仅住进了3室一厅,100多平米的小区房,还成了百花谷安置点的协管员,每个月除了妻子务工外,自己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现在,他家已经完全脱贫摘帽了。母仕强说,“如果没有政府和工会,我就只能在农村,也不可能有工作,我感谢他们”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百花谷易地扶贫安置点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习水县总工会党组书记马静表示,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就目前而言,在百花谷,家政服务的就业前景是很好的。
内容时间: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