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力争做到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不破坏生态环境,以便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为积极应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实现既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保护。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公众生态意识普遍有所增强,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公众生态意识整体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公众的生态意识还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公众生态意识水平不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撑的生态文化建设难以对公众生态意识培养与提升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政府供给不足,多部门、多头规划与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总体发展不平衡,等等。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本来就应该是相互支持、协同共进的关系。然而,现实中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培养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两者即使有所互动,由于多是被动进行,也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制度机制,因而互动效果很有限。总体上来说,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之间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机制。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生态文化教育,提升公众生态忧患意识,强化公众法制观念,引导公众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公众生态意识觉醒并转化为生态自觉行为,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
李世书:李世书 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已出版专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应对》等3部,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