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就地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

  • 作者:李阿琳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 报告页数:26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25274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就地城市化
  • 浏览人数:291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来看,城市是制度、经济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与制度,成为分析城市空间的三个主要维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城乡形态。在工业社会,城市是资本主义经济集中、垂直地配置资源的结果。发达国家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中产阶级。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导致形成了完全区别于乡村的集中的城市形态。之后,随着后工业化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在市场与各国政府的引导下,城市的发展依照资本积累的逻辑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在发达国家,城市在农村地区发生了两次扩展,原有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小城市,最终整个区域形成了均衡的城市体系。这便是发达国家农村就地城市化的产生过程。

作者简介

李阿琳:博士,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2012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空间与社会等。发表《日本农村分散集落中小都市的出现及其特征》(《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河北农村内生型发展的区域格局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