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绿色发展指数与评估

文章摘要

谁抢先占领绿色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青海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目前本地的产业特点、生态战略地位、地理状况等实际,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绿色发展,青海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太阳能资源属全国第二个高值区;风能储量占全国风能储量的9.4%,是我国第四大风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优势突出,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3%。同时,青海产业基础较好,一些技术难关业已攻克。随着青海区位条件的有力改善,生态地位日益凸显,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显现,绿色经济将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者简介

孙发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汉族,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委党校和青海省委讲师团特邀教授等。获青海省政府“青海学者”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战略、青海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学。先后独立、合作、主著及主编书籍10余部,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青海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各类委托课题40余项,主持完成智库报告60余篇。主要成果有《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研究》等。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20余篇智库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刘傲洋:汉族,1976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先后独立或合作完成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及基金项目共计70余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入选论文奖6项、优秀论文奖1项,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