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居民对社区管理满意度
所属图书:从村落共同体到新型社区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关键词:
就地城镇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山西省调研经验

第一节 山西省调研背景简介

就地城镇化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0%。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即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虽然前两种模式比较成熟,但是要面对大城市的“城市病”、中小城市和城镇吸引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就地城镇化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城市病”,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的空间半径内。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主动对接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发展特色产业,将本地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就地城镇化。因此,就地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有两条道路,一个是异地城镇化,一个是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就地城镇化和农民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内涵,辜胜阻、易善策和李华认为就近和就地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有别于异地城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道路。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第47—52页。马庆斌认为,“就地城镇化是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的成长化模式”。其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生产方式上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并以二、三产业为主;三是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城镇水平。马庆斌:《就地城镇化值得研究和推广》,《宏观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