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附件1 C组30户农户间亲属关系网络数据赋值矩阵
所属图书:求知乡土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关键词:
社区层次上农业生产中农户间合作的研究——以广西武鸣县一农村社区为例

绪论

在中国农村地区,村舍、邻里、亲戚间长期存在合作的关系,相互帮工借物,在作物品种、生产技术上互通有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物资缺乏、农业信息渠道闭塞的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很多社区还形成了村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乡规民约,保证了基础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推动的合作化运动逐歩发展为人民公社化制度,农村实施政社合一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农户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生产的主体被纳入计划之中,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管理,农业生产中农户间的合作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刘庆昊,1995;董国强,1996)。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施了体制改革,单个农户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单位。在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以单个小农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农户经营分散,信息沟通难,农户决策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各自为战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缺乏吸纳先进科技成果的动力,融资能力弱,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齐玮,2003)。

学者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针对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存在的弊端,提出发展新型的农业合作化组织。在新的农业合作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强调产权的明确,强调自愿互利的原则,强调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把农业合作变成农民自己的经济联合组织(谭向勇、谷树忠,1994)。

刘奇、刘见军(2005)认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