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西藏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8  编辑:陈亚丰

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是藏族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民族手工业作为西藏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在满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拓宽就业渠道,保护、弘扬和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实现富民兴藏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在工艺传承、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呈现品种丰富、区域特色突出、行业效益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然而,作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手工业在产品创新、规模化发展、品牌建设、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十三五”时期是西藏自治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科学推动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国办发〔2016〕50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自治区相关规划要求编制而成。《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立足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已有基础,深入分析了发展形势和有力条件,明确了民族手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体现了各族群众意愿,是指导西藏未来五年民族手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加快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产业基础

1.品种丰富,区域特色突出

西藏民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艺品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同时,西藏富饶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民族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品种繁多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西藏民族手工艺品花色品种多达2000余种,主要有唐卡、藏香、邦典、氆氇、藏毯、卡垫、挂毯、民族家具、民族服饰和鞋帽、金银铜木铁石器皿、藏刀及其它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等。

西藏民族手工业除呈现出地域性的产品差异外,生产的集中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拉萨市区主要生产地毯、唐卡、金银铜器、藏香、藏纸、藏锁、木雕、土陶器、金银铜木铁石器皿、藏戏面具、家具、室内装饰品等;山南地区盛产邦典、氆氇、竹制品、木碗、玉器、陶器等;昌都地区盛产唐卡、马鞍、铜雕等;日喀则地区主要生产卡垫、藏鞋、藏刀、藏香、围裙、陶器等;那曲地区盛产氆氇、帐篷、乌多等毛纺织品;林芝地区盛产藏刀、藏香、工布服饰、珞巴服饰、竹编、响箭、木制品等;阿里地区则主要生产毛织品、山羊绒制品、木碗、藏香等民族手工艺品。许多民族手工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十二五”末,全区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全区非遗四级名录中,国家级项目达89项,多数以民族手工业传统技艺为载体。格桑次旦(勉唐画派传承人)、罗布占堆(雕刻大师)分别获得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唐卡画师丹巴绕旦等68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都为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效益提升,产业初具规模

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民族手工业已成为西藏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区注册的民族手工业企业约200家,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林芝、那曲、阿里等地(市)。2015年,民族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179.15亿元的6.14%,比“十二五”初期有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和自治区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藏毯及藏式服装、藏香、唐卡、藏式家具、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民族手工业在构筑自身发展特点的同时,亦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以藏毯及藏式服装业为例,目前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市)已有近百家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3.48亿元,出口创汇约300万美元。藏毯及藏式服装已成为西藏民族手工业出口创汇龙头。

3.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

民族手工业、畜牧业、种植业是西藏历史上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三大传统产业之一,民族手工业每一种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都凝聚着雪域高原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世世代代经验和文化的结晶,发挥着延续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民族手工业与众多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对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带动就业作用显著

截至2015年底,自治区常年性、季节性和副业性从事手工业的人数约为7万人,民族手工业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7778人。民族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使大量农牧业人员从农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这些人员通过师徒传承和职业培训,凭借一技之长,逐步变成家庭增收致富能手和推进村镇集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民族手工业已成为自治区实现精准扶贫、带动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西藏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近年来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因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而深受游客喜爱,采购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进藏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进一步带动着民族手工艺的兴盛,民族手工业亦提升了西藏旅游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有限,传统农牧业单纯依靠生态资源创造经济财富的思路会破坏珍贵的生态资源。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就必须发挥生态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地方文化的优势特点。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支撑点,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手工业。“十五”期间,民族手工业定位为自治区六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壮大民族手工业;“十二五”期间,专门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民族手工业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民族手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产品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散、小、弱”居多

总体来看,西藏民族手工业仍处于低层次、小规模发展阶段。大量的传统手工业者仍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市场主体呈现散、小、弱、乱、参差不齐等特点,独立企业法人机构群体小,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市场主体群落,产业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例如,尼木县吞巴乡有220多户在从事藏香生产经营,但各家自立门户,相互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规范的工艺技术标准,导致综合效益低下。

2.设计制作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

目前,西藏民族手工业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加工方式,企业较为分散,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用现代机具的企业较少,有的企业甚至未通电。以氆氇架为例,编制氆氇、邦典、藏被所用的木质器械与300年前的结构及用法相似。类似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简单、生产规模小的现象非常普遍。从业者基本保持着传统生产方式。即使个别产品品类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但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薄弱,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3.市场定位过窄,缺乏品牌和商标意识,营销理念滞后

神秘的西藏文化融合独特的加工技艺,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应该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差异性。然而,对全区地(市)、县级主要民族手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调研显示,目前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80%仍为民族特需品,乡村家庭手工作坊产品九成以上为民族特需品。产品过于注重实用性,独特性、美观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体现不足,难以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由于民族手工艺品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工艺相对简单,款式较为单一,导致区内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内地或邻国借鉴西藏工艺开发生产、具有藏式风格的工艺品。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易模仿性也直接导致了民族手工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一旦某个企业研发出新的品种和款式,很快就会有其他企业模仿跟进。由于民族手工业企业多数不愿意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过多投入,主要依靠师傅传帮带和经验研发产品,进一步加剧了目前市面上西藏本土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创新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

同时,西藏民族手工业品牌意识淡薄,未能培育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虽然有一些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包装,不注重宣传推广。一些极具西藏特色的产品没有形成自主品牌,民族手工业原产地标识的设计认证工作滞后。

在营销渠道上,民族手工艺品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互联网销售模式在行业内应用非常少。

4.人才缺乏,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西藏民族手工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差,年龄普遍较大,自我保护意识较浓,对外来文化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枯燥的手工劳作,加之传统制作工艺主要依靠师傅传帮带的传承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技艺散失、甚至面临手艺失传风险。此外,由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导致传承民族手工业的人数逐年递减,技艺人才青黄不接。

同时,大多数民族手工业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逐步发展而来,内部基本没有经营所需的管理、技术、研发和销售人员,企业带头人也普遍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培训渠道,外部引进又面临着增加企业成本、人才容易流失和留住人才难等顾虑。因此,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三)有利条件

1.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在文化积淀、工艺特点、群众基础、市场需求等方面具备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条件。西藏的人文和宗教资源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区域特色,是西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手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在西藏农牧区,民族手工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人都是手工艺的创造者、操作者和产品的享有者。同时,西藏作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和国内最大的朝拜圣地,每年有大量的朝圣者与旅游者云集此地,为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带来巨大的市场。朝圣者与旅游者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制作精致的手工艺品,更是了解西藏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2.资源优势为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

西藏得天独厚、神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文与宗教资源筑就了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灵魂,赋予了民族手工艺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博大精深的雪域文化为西藏民族手工业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消费者购买西藏手工艺品,更多的是对于西藏神秘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向往。这些资源优势使西藏民族手工艺集产品、文化于一体,从而拥有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更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西藏地区丰富的农畜牧、矿产资源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的原材料保障。

3.旅游资源带来的市场拉动效益显著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重要的高原生态与文化旅游目的地,其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极具吸引力。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林芝、日喀则、阿里机场通航,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使西藏旅游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藏区的多条旅游线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西藏民族手工业带来了无限商机。201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017.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1.92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1.94倍、2.95倍。

4.周边市场前景广阔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毗邻,在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建有樟木、普兰、吉隆、日屋、亚东等五个国家级边境口岸,其中樟木、普兰、吉隆、日屋等四个口岸已开放,共有传统性和习惯性的边境贸易市场近百个。随着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西藏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陆路通往南亚国家的贸易和物流中心。特别是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全面贯通,使西藏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和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的进程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也为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政策优势突出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业、藏医药和民族手工业,让各族群众就业有岗位、致富有盼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对资源优势明显且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给予倾斜支持。《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改造提升民族手工业:推进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路子。发挥各地传统技艺优势,适应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唐卡、藏香、藏毯、金属制品加工等民族手工业”。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民委等七部门制订的《坚持和完善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等相关文件,以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族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9号)、《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消费〔2014〕192号)、《自治区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为做大做强民族手工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

(四)面临挑战

西藏民族手工业作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优势产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1.工业化生产带来巨大市场冲击

以机械化和规模化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制造,以其生产的高效率、低成本、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等优势统领全球市场。而传统手工业因其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产品价格与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品无法竞争。西藏民族手工业多数仍为手工作坊生产模式,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已成为制约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融资困难导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企业利润率低,对投资风险顾虑多,自身积累缓慢。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企业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落后而导致效率低下,无法立足于市场。同时,民族手工业企业自身融资能力非常低下,对国家补助资金依赖性很大,许多民族手工业集体企业从厂房更新到固定资产投入基本依靠国家。

此外,民族手工业企业生命周期和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压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加之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金融机构又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贷款难、融资难已成为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无法突破的资金瓶颈,难以实现的设备更新与产品创新,也就导致民族手工业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3.内地及周边国家产品大量挤占本地市场

调查显示,西藏旅游商品市场中,55%左右来自广东、江浙、四川、云南等地区,25%左右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只有不到20%为西藏本土产品。外来产品大多借用藏式工艺和民族风格等元素进行模仿生产。本地产品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在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指导,基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使得本地产的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加之包装水平差、品种单一、文化表现力不强等原因,在市场上无力与外来产品竞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方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为保障,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发展“名、优、特、精、新”产品为方向,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为目标,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结合,手工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注重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民族手工业培育成为西藏地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带动各族群众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民族手工业市场主体。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加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种、技艺和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引导民族手工艺品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工艺技术和创意设计进步,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拓展民族手工业产业发展空间。

开拓市场,培育品牌。立足西藏实际,发挥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外向型民族手工业企业,推动民族手工艺品国内外贸易,加快培育民族手工艺品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已有名优品牌,逐步扩大自主品牌的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生态优先,有序发展。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把保护环境作为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民族手工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合理利用天然资源,反对滥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积极发展生态、无污染的民族手工业。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到2020年,力争全区民族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3.7%。

——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开发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手工业旅游纪念新产品,加快推动民族手工业产品由满足区内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向旅游商品的转变。把旅游商品打造成民族手工业特色优势品类,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特色旅游商品区内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0%以上。

——民族手工业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在目前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拉萨市民族手工业园区、昌都经济开发区民族手工业园、白朗县民族手工业园区、尼木县民族手工业园区、扎囊县民族手工业园区基础上再建设一批民族手工业园,打造1-2个集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品牌化民族特色手工业示范基地。

——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区民族手工业企业新增就业人员3000人以上,全行业带动常年性、季节性和副业性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2.企业和品牌培育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工艺特色的民族手工业优势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力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注册企业数量超过350家。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民族手工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3.人才培养

健全民族手工业专业化人才评选、认定等系列工作及制度。到2020年,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录人数超过130人。

4.公共服务

建立民族手工业行业协会,适度推进民族手工业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大对民族手工业从业人员的技艺培训和职业培训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手工业标准体系、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民族手工业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分类指导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对自治区民族手工业企业类型和产品类别进行科学归类和划分,制定分类指导和扶持发展战略。一是针对具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品类,坚持适应高端消费和满足大众需求两条腿走路原则,以品牌为导向,一方面保留传统工艺,制造精品,服务高端消费人群;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引进现代化设备,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更多中低端消费需求。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和特色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它实体发展并举。对具有规模化发展基础的藏毯、藏香等民族手工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并带动其它企业发展。对具有特色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它实体,鼓励其走专、特、精发展之路,努力塑造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三是积极推进“农户/作坊+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农牧区分散的民族手工业作坊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分工,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布局集聚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企业化的现代民族手工业发展格局。

(二)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巩固发展根基

一是加快建立西藏民族手工业协会及藏香、唐卡、藏式家具、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分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登记、收集和整理西藏民族民间工艺技术、人才、原材料等档案,建立西藏民间工艺图文资料数据库,摸清民族手工业家底,掌握民族手工艺动态,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存续和保护角度对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工艺予以梳理和认定,尽快确立保护工艺和重点项目,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与恢复。组织具有一技之长的民族民间工艺艺人积极申报国家及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定期举办民族民间工艺艺人技能大赛。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和行业的规范自律,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二是建立西藏传统工艺保护研究中心、传统工艺人才信息资料库和传统工艺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传承人,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工艺技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鼓励建设私立民族手工艺博物馆,更好发挥其对民族手工艺品的收集、传承、宣传、教育、启迪作用。

(三)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加快建立由政府投资的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民族手工业工艺、产品的改进和创新。鼓励民族手工业企业加快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着力开发突出藏族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以增加新品种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市场新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与民族手工艺及产品相关的技术研发,定期与企业之间开展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借鉴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民族手工艺品成功经验,适时引入现代技术和设备,推动民族手工业传统工艺与现代装备、技术的结合,提高民族手工业企业装备技术水平。

推进主要民族手工艺品种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藏毯、藏式服装、唐卡、藏香、藏刀、藏式家具等民族手工业主要品种的技术标准,对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技术要求、产品分类、标志、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各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作坊进行规范化生产,适度推进民族手工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加快重要民族手工艺品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和认证,对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扎囊氆氇等民族手工艺品,督促所有生产者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保证产品质量。

(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竞争优势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对国家与自治区确定的名牌产品和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西藏“名、优、新、特”产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评定的优质产品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获奖产品等优先扶持发展。制定全区民族手工业重点品牌培育库,分梯次备选中国驰名商标、西藏著名商标。组织专家对入选品牌培育库的企业开展品牌建设专业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工作,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和推广意识。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改善生产环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品牌建设奠定质量基础。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作用,组织开展企业质量信誉和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为名牌产品及品牌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师徒传承与多种培养、教育模式相结合,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各层次民族手工业人才的资助和奖励机制,为民族手工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一是加快制定自治区民间艺人管理办法,对民间艺人开展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民间艺人在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方面的突出作用。二是完善师承制度,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优势资源,通过技艺传承,培养民族手工业骨干人才队伍。三是依托民族手工业协会,制定科学、标准、量化的民族手工业大师和工匠评定办法,认定一批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大师和匠人,切实提高社会待遇。四是加快建立民族手工业人才交流中心及教育培训等中介机构,推广“校企结合”培训模式,为企业输送人才。五是支持企业建立民族手工业技艺培训中心,发挥传承人突出作用,以传帮带等形式重点培养唐卡、藏毯、旅游纪念品等开发设计、制作人员。六是实施民间工艺进学校战略,通过行政手段保障西藏民间工艺成为西藏地区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七是在西藏高校增设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加强对民族手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的培养。八是鼓励成立大师工作室,支持行业协会建立民族手工业交流平台,促进民族手工业企业间相互交流与沟通,实现知识外溢。九是依托藏大、四川美院、川大艺术学院等平台,形成大师进校园讲学和学习进修的机制。

(六)重视营销平台建设,创新民族手工业传播方式

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的全区和区域性民族手工业名优产品展示、展销市场和平台,拓宽营销渠道。一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引导民族手工业企业和生产者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充分利用“藏商汇”、“西藏特色馆”、“藏货通天下”、“爱西藏”、“南亚货达通”等现有的综合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主动适应商业发展新业态要求。二是鼓励民族手工艺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区内外开设一批民族手工艺品线下体检店,扩大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网络营销规模,引导民族手工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三是依托传统节假日活动、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向社会各界推介大师和优秀民族手工业艺人及其作品,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大师优秀作品和骨干企业、民间艺人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经贸展销会。四是重视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手工业文化形式和特色,以时尚、商业定制、公益教育等形式探索开发合适的传播渠道,借力新媒体平台,扩大西藏民族手工业文化的影响力。

(七)建设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和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拉萨市民族手工业集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日喀则市亚美民族文化产业区、山南市扎囊民族手工业集中园和白朗民族手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在那曲、阿里地区培育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手工业原料供应及加工基地。完善园区及基地交通、通讯、网络、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改造,引导民族手工业企业入园发展。推动民族手工业产业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民族手工业产业园。

充分利用藏毯、氆氇、邦典、唐卡、藏香、藏式家具等民族手工艺品生产过程的观赏性,依托民族手工业产业园、民族手工业特色乡镇或村落,将民族手工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制作,实施体验营销,深度挖掘购买潜力。以民族手工业丰富旅游服务业内涵和形态,以旅游服务业带动传统民族手工业转型发展,探索民族手工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经济模式。

四、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立足自治区资源优势和民族手工业已有基础,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藏毯及藏式纺织品、藏香、唐卡、藏式家具、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产业。在满足藏民族特需用品前提下,加快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做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加大现代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强化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推动民族手工业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水平的提升。

——藏毯及藏式纺织品

藏式纺织品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藏毯、氆氇、邦典、藏被、卡垫、帐篷、服装服饰、哈达和经幡等。“十三五”时期,藏毯及藏式纺织品的发展重点及主要路径为:

1.构建专业化合作的藏毯产业体系,做精传统手工地毯,适度发展机织藏毯

藏毯一直是西藏出口创汇的重点行业。目前,西藏藏毯仍延续着手工编织的传统生产方式。藏毯企业多为小型、微型企业,偏重手工作坊模式,产品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企业成本高、利润低、积累少,市场竞争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面对青海等地高效生产的机织毯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尼泊尔手工毯,西藏藏毯正逐步失去竞争优势,本地市场份额主要被外来产品占据。为了加快藏毯业发展,“十三五”期间,藏毯业发展重点为:

(1)依托藏北草原天然优质藏系绵羊毛、牦牛绒资源,立足自治区藏毯业发展需求,发挥对口援藏优势,积极引进和扶持内地或周边省份骨干企业入藏,建设自治区藏毯业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专业化生产基地,实现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等工序的集中化、专业化生产。

(2)继续支持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藏毯龙头企业追求产品品质和色彩图案等方面的精益求精,引导藏毯生产企业积极运用“西藏手工藏毯”地理标志,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以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藏毯生产企业加强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手工地毯企业的交流,开展技术研发、图案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合作,用传承和创新巩固西藏传统手工藏毯高端市场。

(3)围绕本地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依托自治区面向南亚的口岸优势,引进现代化技术装备,适度发展机织藏毯,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做大藏毯产业。

(4)加快建立自治区藏毯行业协会,积极宣传和推广《地理标志产品—西藏手工藏毯》地方质量技术标准。重视藏毯研发、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藏毯设计研发、原辅材料交易等产业配套和产品展示展销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产企业平等竞争的藏毯产业发展环境。

2.以民族性与时尚性结合为切入点,推动藏族服装服饰创新发展

(1)将传统藏族服饰的基础元素和国内外、区内外时尚元素紧密融合,选择毛、麻、丝、化纤等多样化面料,不断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个性消费需求的藏族服装服饰,以满足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藏族群众生活品质提升需要。

(2)加快建立自治区藏族服饰生产作坊、专业合作社和中小企业与内地专业协会、品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加大对藏族服装服饰文化的宣传,积极扶持藏族服装服饰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藏族服装服饰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3.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导向,发展邦典、毛哗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分挖掘邦典、毛哔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适度融合现代元素,开发围巾、披巾、帽子、桌布、手包、钱包等服饰用品和家居产品。加大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平台,结合西藏民族旅游村和民俗村开发,吸引游客参与邦典等传统纺织品的生产制作,利用游客资源深度挖掘购买潜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制造环节向体验端延伸,促进邦典等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4.以生态环保为前提,推动发展可生物降解哈达和经幡产业。

哈达、经幡是藏族文化重要符号,也是藏族群众宗教活动、生活礼仪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纺织品。据初步估算,仅每年进藏游客消耗的哈达量就超过5000万条,消耗的哈达价值上亿元。目前,自治区内消费的哈达80%来自成都周边地区,并且主要由不可生物降解的涤纶、丙纶等化纤原料制成。难以降解的哈达一方面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同时牲畜意外吃食还会给农牧民造成一定的损失。

结合自治区《哈达》(DB/T 0114-2017)地方标准的颁布实施,加快扶持本地企业以内地生产的棉、麻、丝等面料为原料,生产可自然降解的生态环保哈达、经幡等宗教和生活礼仪用纺织品,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藏香业

“十三五”时期,藏香产业的发展重点及主要路径为:

1. 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藏香发展。进一步扶持尼木藏香、敏珠林藏香、优·敏芭藏香、德勒藏香、吞柏古藏香、直贡藏香、桑宇拓藏香、扎日南木措藏香、色旺康藏香、藏药香等知名品牌藏香发展,注重藏香产品的设计、开发、包装、营销以及品牌宣传。围绕民族特需及旅游消费需求,开发香包、香水、香囊、香枕等系列藏香产品。加快推进优?敏芭藏香、敏珠林藏香等申报手工藏香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保护。

2.引导藏香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建立藏香生产工艺标准及产品标准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收集西藏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藏香制作配方,保护传承藏香文化。鼓励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引导和扶持目前以家庭作坊、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藏香生产模式向大小结合、专业化协作的现代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藏香产业从数量型向品牌效益型提升。

——唐卡

“十三五”时期,是西藏唐卡艺术传承保护与做大规模并重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要加大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嘎赤画派、吉乌岗画派为主的西藏唐卡各大画派传承人培养和保护,通过技艺传承创作高质量精品唐卡,继续打造中国唐卡艺术之都品牌。同时,要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发创新性题材,通过合理创新,探索西藏唐卡艺术的专业化、规模化之路,满足消费市场新需求。主要路径为:

1.在制度上规范西藏唐卡的发展与传承。完成《西藏传统手绘唐卡地方标准》编制和发布,对原材料选用、制作过程、技术、产品分类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明确手绘唐卡标准。按程序制定西藏唐卡绘制专项能力考核地方标准,对民间唐卡画师开展专项能力考核。加强唐卡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西藏唐卡艺术专家库、手绘唐卡鉴定中心、西藏手绘唐卡统一标记等,规范手绘唐卡市场,有效保护唐卡艺术,确保西藏唐卡产业良性发展。

2.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展创新。充分尊重西藏传统文化,在培训学校和文化企业的技艺传承和作品创作中,鼓励发展将藏汉、古今、宗俗、艺术等优秀题材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合理创新,满足消费市场上新需求。

3.围绕唐卡文化开发相关衍生产品。积极开发机织织锦唐卡、版印唐卡、唐卡数码版画、瓷艺唐卡等唐卡衍生产品及唐卡小挂件、唐卡艺术纪念本、唐卡纪念画册等多种旅游商品,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需求。

4.积极扶持和培养唐卡文化龙头企业。增加唐卡文化经营户数量,做大西藏唐卡产业规模。举办“西藏国际唐卡艺术节”,为西藏唐卡走向国际化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藏式家具

“十三五”期间,藏式家具要从目前居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向满足实用、收藏和审美等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方向发展。主要路径为:

1.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满足藏族及各族群众刚性需求为重点,把握消费者观念变化,在继承传承基础上,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加工制作技术。生产工艺上,将藏式家具的民间艺术性与机械生产化相融合,积极引进内地先进板材加工技术。设计工艺上,使家具的造型观感更符合现代审美变化趋势。新品开发上,设计出功能、舒适性更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型藏式家具。家具用材上,用材选择与西藏生态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密切结合。提高藏式家具生产效率,做大传统藏式家具产业规模。

2.依托藏式家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色彩表现和精致的雕刻艺术,坚持产品创新与工艺传承并举,扩大硬木材质运用,加强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发展集实用、收藏和审美功能于一体的精品藏式家具。搭建互联网营销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以藏式家具独特的图案和文化韵味吸引区内外高端消费者。

3.制定藏式家具产业的工艺分类标准,规范藏式家具取材、切割、雕刻、彩绘、组装、上色等制作过程和质量控制,避免藏式家具发展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4.申请将藏式家具手工制作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注册“藏式手工家具”地理标志,使藏式家具成为重要的西藏文化标志性产品。

——民族特色旅游商品

“十三五”期间,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主要发展路径为:

1.加快促进民族手工艺品由民族特需品向特色旅游商品的转化。针对内地及国外游客,围绕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及礼品性等特点,着力开发生产文化特色突出、方便携带的手工地毯、挂毯、藏印饰品、银器酒具、玉石产品、陶器制品、唐卡文化衍生品等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设计、包装、装潢等研发和创新力度,加强售后配套服务,促进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提档升级。

2.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地理性标志和原产地保护等申报,加强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保护西藏旅游特色产品不被尼泊尔、内地等产品模仿。

3.实施西藏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推广计划,打造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总品牌的西藏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实行西藏旅游商品品牌认证制度,规范总品牌使用,确保旅游商品品质。

4.加快编制西藏旅游商品三级名录,将唐卡、藏印饰品、藏香、陶器制品、挂毯等特色商品纳入一级目录,下设归属地市的二级名录和传承人或品牌的三级名录,统一对外宣传推广。

5.依托旅游业平台,完善营销网络,创新个性化定制、体验式消费等经营模式。在对口援助省市设立西藏特色旅游商品直销中心,加大旅游商品市场推广力度,提升西藏产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

(二)产业布局

民族手工业产业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优势,尽可能实现差异化发展。以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达、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旅游景点区较为集中、交通能源通讯较为发达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为发展重点。拉萨地区重点发展藏毯及藏式服饰、藏式家具、金银雕刻、古艺建筑、藏香、工艺陶器、特色旅游商品等;日喀则地区重点发展藏毯及藏式服饰、藏香、工艺陶器、金银铜器、藏式家具、特色旅游商品等;山南地区重点发展氆氇、围裙、藏式家具、藏被、木碗等;阿里地区重点发展普兰木碗、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林芝地区重点发展藏刀、藏香、藏式服装、石锅、木制品等;其它地区充分挖掘传统手工业技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手工业。加快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作坊/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民族手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逐步打造园区集聚发展与基地集群化发展并存的产业格局。

五、支撑工程及重点项目

(一)支撑工程

找准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点,策划实施六项重点工程,加快提升民族手工业产业整体实力,开拓自治区民族手工业产业发展新局面。

1.民族手工业精品培育工程。实施民族手工业精品培育工程,鼓励民族手工业企业在运用传统技术技法和原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质量、改进设计,研制、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打造具有精湛工艺技术、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手工业精品,推动民族手工业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树立品牌意识,走精品发展之路。

2.民族手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激发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区域带动力强、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民族手工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利用特色文化,不断创新多出精品,并带动其他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手工作坊共同发展。

3.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与推广工程。在现有藏毯、藏香、氆氇、邦典、木碗等民族手工业知名品牌基础上,加大对民族手工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着力打造品牌层次覆盖全面、品牌种类丰富多彩的西藏民族手工业品牌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鼓励挖掘、保护、发展民族特色传统技艺,鼓励民族手工业企业申报原产地标识,推动民族手工业地域品牌、大师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整体发展和互动提升。到2020年,重点打造和培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民庭族手工业品牌8~15个。

4.民族手工业示范基地培育工程。在全区遴选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较高知名度的民族手工业乡镇或村落,从工艺传承保护、产品生产组织和产品市场推广等全方位进行扶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或村落走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创新民族手工业产业与乡村文化旅游业共同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较高产值的民族手工业示范基地。

5.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工程。健全民族手工业大师、工匠评定等系列工作及制度。鼓励和扶持民族手工艺大师成立工作室带徒授业。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学艺者的培训支持,健全各层次民族手工业人才的资助和奖励机制。积极将民族手工业人才培养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高校毕业生投身西藏民族手工业领域创业。

6.民族手工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西藏民族手工业网络营销传播平台,探索新媒体营销推广模式。运用新闻媒体和广告、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形式,加强西藏民族手工艺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扩大民族手工业产业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引导民族手工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渠道,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支持民族手工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开展产品展示展销、投资合作等。扶持特色民族手工业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和内地市场。依托民族手工业龙头企业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民族手工业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创新,推动民族手工业产业升级。

(二)重点项目

根据“十三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需求,重点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详见附件1。

六、生态环境保护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西藏民族手工业中藏毯、藏式服装等涉及到羊毛、牦牛毛等剪收和毛纱洗印染等;藏香业涉及到部分名贵天然藏药材采收;唐卡业涉及到部分植物颜料的采收和部分矿物颜料的开采;民族特色手工旅游制品中的金银器、玉器则涉及到金属矿、玉石矿等开采;藏式家具涉及到木材砍伐等。西藏物种丰富、种类繁多,矿产资源相对充足,但草场容量有限,特有生物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分布范围狭窄,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受利益驱动可能会出现原料资源的不合理采集和废水、废物乱排、乱堆等问题,必将加重草原、森林、大气、水等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可能导致草场的退化、物种的失衡、生态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适度开发和科学利用名贵藏香药材、羊毛、牦牛毛、木材等特色资源,坚持走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循环利用率高、产业链匹配合理的民族手工业发展道路。建立固、液、气等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力争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减轻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民族手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技术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能减排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三)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主要任务

——实行清洁生产。积极采用国家鼓励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高耗能生产设备,降低生产消耗,实现产业发展和环保一体化,将清洁生产落实到生产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达到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对名贵药材、金属、玉石、羊毛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民族手工艺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原材料消耗。

——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建设坚持“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鼓励藏毯业洗毛、染色工序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洗毛、印染过程的高污染、高耗水等难题,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削减排放。

2.应对措施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规划实施将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轻产业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

正确处理羊毛、名贵藏药材、木材等资源的保护、培育、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培育、合理利用”的原则。以保护为基础,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2)做到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理办法》、《节电管理制度》、《节气管理办法》、《循环水管理办法》等,把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工段和班组,制定出能源和用水、碳排放定额,实行计算机控制和记录,并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

(3)加强项目监管,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新增排放量

确保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满足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民族手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严格实行项目环评审查、审批与总量控制挂钩体系。对没有排污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完成污染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不予审批。对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采取“以新带老”、“以大代小”的措施,实行“增产不增污”。各民族手工业园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559号)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藏政办发〔2014〕66号)的相关规定,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完善机制,强化节能与环保监管

严格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落实好环保“一票否决制”,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和考核体系。

七、政策措施

(一)利用西藏自治区产业发展基金扶持民族手工业发展。在西藏自治区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用于培育民族手工业精品生产和民族手工业品牌建设,支持民族手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民族手工业公共服务体系、民族手工业文化创意园和民族手工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扶持民族手工业发展。

(二)实行民族手工业传承保护和员工上岗培训财政补助。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的一定预算资金,用于建立民族手工业奖励和培训基金,给予在继承、保护、发展民族传统工艺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一定的奖励,支持民族手工业传承教育和员工在岗培训,并逐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定向、定期培养民族手工业各类专业人才,逐步壮大技艺成熟、职业稳定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工人队伍。

(三)对民族手工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用好、用足国家赋予自治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将自治区注册的民族手工业企业视同国家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和财政扶持等政策。

(四)争取国家相关专项支持。积极组织重点民族手工业申请国家民委、文化、旅游、商务、教育、科技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项目,为民族手工业发展争取更多扶持资金。

(五)建立对民族手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民族手工业产业的多层次贷款风险缓释和补偿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改进贷款条件、贷款方式及审批程序,加大对民族手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民族手工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

(六)建立民族手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库。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面向全区征集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民族手工业重点项目,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支持和服务。充分利用对口援藏优势,广泛吸引区外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拓宽民族手工业重点项目投融资、合作渠道。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享受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

(七)健全和完善民族手工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政府各部门支持民族手工业发展应尽职能。国土、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对民族手工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办理工商登记、备案、涉税事务、环境评估等方面提供便利,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积极推进民族手工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八)加强民族手工业发展研究。多方引入智力资源。聘请国内著名的民族手工业研究专家、业内知名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等多方面人才成立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就民族手工业发展战略、项目布局、政策措施等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工信、财政、工商、民政、科技、文化、旅游、税务、金融等部门组成,在工信厅设立办公室,负责民族手工业发展的组织实施。强化各有关部门联动机制建设,明确责任分工,解决多头管理、信息不能共享、合力不强等问题。制定例会制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加以协调。

(二)抓好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制定和细化规划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和完善自治区相关扶持政策并认真落实,积极争取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市)围绕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本地区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三)加强监督考核

制定民族手工业发展考核办法,将民族手工业发展纳入县乡、地直相关部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完善目标考核制定。制定自治区民族手工业行业归类和相对科学的统计指标和方法,加强民族手工业发展统计监测,跟踪政策落实成效,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

1.png

内容时间:2018-11-2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