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规划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4  编辑:limiao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加大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环境污染防治,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为核心,加强生态安全和地貌多样性保护,严格限制垦殖围田,大力恢复林草植被,严禁采矿、采伐、捕猎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 三江并流” 核心区、热带雨林生态核心区和其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洱海、拉市海、程海、泸沽湖、异龙湖等重要湖泊和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建设力度。保护和恢复森林、天然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严格限制河流源头及上游发展污染排放的产业。

1.png

2.png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与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加强森林抚育与管护,提高林分质量。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的湿地实施湿地恢复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

水土流失治理。加大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元江、独龙江等流域水土保持林建设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农田坡改梯工程,合理规划农林业生产用地,重点发展沿等高线造林或农业生产。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


环境保护

城乡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乡镇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有序推进处理设施扩能改造和设备升级,推进中水回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严格工业项目环境准入,防止落后工业产能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强化矿山开发的环境保护,开展搬迁和关停后工矿企业的遗留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水环境保护。加强主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对饮用水源地实施围网保护,防止人畜活动污染水源。加大重点河流的水环境监测、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科学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严守纳污红线,建立水环境监测联动机制,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

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企业治理整顿力度,限期关闭排污不达标企业。加强大气、重金属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尾矿库、矿渣库除险加固,强化化学品环境和危险废物管理,无害化处置医疗废弃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和发布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水平。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指导,降低使用量。大力治理农膜污染,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规范集约化养殖,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严禁沼液、动物养殖场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防灾减灾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科学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加强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点) 建设,新建改建一批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综合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执行建筑物抗震等设防规定。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综合防灾减灾教育,积极开展社区减灾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的功能,提高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和影响。 

内容时间:2015-12-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