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满足程度评估     检索到  55922  条相关信息
所属图书:参与式学习出版时间:2008-11-01

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受社会支持与污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支持与污名是因,需求满足是果,这两大因素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体的需求满足产生影响。实际上,个体的需求满足也是这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需求满足程度高低也是衡量救助模式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下面就从阳光家庭和院舍型照顾两类不同的救助模式,分别探讨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状况。

作者:行红芳 出版时间:2011-05-01

研究者可以通过社会成员对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确认社会成员的边缘地位。家庭是提供多种功能满足其成员需要的社会群体。家庭有不同的结构。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是社会福利三角互动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的研究表明,就业制度变迁使得家庭面临照顾家庭成员的新挑战,就业制度可能会通过家庭排斥社会成员。中国就业与福利结合的单位制度随着改革发展而出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险...

作者:彭华民 出版时间:2008-02-01

总体上看,我国的公众文化需求比较旺盛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化需求与满足基本同步。但比较而言,我国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低且不均衡,文化需求表达方式欠缺。为了增加我国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普及公共文化服务,发掘文化消费市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众收入水平。

作者:戴茂堂 姜纯 出版时间:2014-04-01

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基本需要未能满足的问题逐渐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他们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反贫穷的社会政策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在社会排斥和需要未能满足的两个理论支持下建立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研究的思路,提出了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被社会排斥与需要满足问题的研究流程。

作者:彭华民 出版时间:2008-02-01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S县两种代表性的救助模式——阳光家庭与院舍型照顾的个案探讨,分析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功能及机制。基于文献回顾与研究兴趣,研究者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污名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试图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审视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社会支持、污名、社会...

作者:行红芳 出版时间:2011-05-01

综上所述,社会权利是保障公民需要满足的基本权利。在社会烙印、自立与依赖、自由与社会控制、接受社会福利与工作、参与决策等方面,社会权利的实现仍然存在争论。欧盟把消除社会排斥作为实现社会权利的基本内容。 研究社会排斥有多元的多学科的角度包括注重社会排斥的过程、注重社会排斥中的行动者和机构、关注不同层次的社会排斥以及从融入入手进行社会排斥的研究等。 在本章中,研究...

作者:彭华民 出版时间:2008-02-0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关于住房保障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列,使“住有所居”成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控制房价的措施,但是房价仍然高居不下,且上涨趋势迅猛,对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社会的热点问...

作者:孙洪敏 出版时间:2011-01-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