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居民储蓄     检索到  19018  条相关信息

本文从收入、居民的消费情况、就业、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这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部门的发展情况。

作者:何海峰 出版时间:2010-05-01

为进一步探究灾区居民震后储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本文聚焦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展开系统检验。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消费的稳步增长是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目前, GDP 增速在2012 年前三季度连续下降, 经济增长率下挫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宏观经济问题。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升, 宏观政策的首选影响对象仍是投资需求。但是, 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也在上升。其一,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制约总需求的扩张。其二, 所有的投资最终都要转化为消费...

作者:郭宏宇 出版时间:2012-11-0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谋求对退休金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维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加大个人储蓄养老的比重。中国在1995年开始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香港地区2000年实施的强制性公积金制度中,也可以看到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影子。因此,尽管个人储蓄性养老在当今世界不具有普遍性,但由此确立的自我负责的精神与基金制...

作者:余少祥 出版时间:2016-07-01

本文建立两期的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依据地震变化所造成的全部路径对微观个体储蓄行为与幸福感变化进行理论预测,进而借助地震前后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验证这些预测背后的路径是否可靠。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本文分析了2006年中国投资和储蓄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国内强劲的投资需求(资本形成)拉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呈现出波动中上升之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投资率为38%;2004年,则达到44%的高水平。相应的,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5年最终消费率下降到了56%。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结构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先后采取西部大开...

作者:李扬 王国刚 王松奇 出版时间:2006-08-01

本章从股票价格上涨影响居民财富收入结构的视角构建分析框架,通过消费理论中决定消费水平的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替代变化逻辑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假说,利用月度的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长期静态模型、协整和包含ECM的动态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递进式地实证检验,为我们的推论提供经验支持。

作者:冯涛 出版时间:2013-12-01

本报告是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的探究。报告首先通过分析实物交易表与对实物交易表的修正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其次对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病给出了政策结论。

作者:殷剑峰 李扬 出版时间:2007-06-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